江门日报09-10 08:08 4753阅
在江门职业教育发展的浪潮中,产教融合已成为打通学校与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一职”)始终把产教融合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代表。他们既是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良师,也是在技术一线传授技艺的工匠,更是连接课堂与车间、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正是这样一群深耕产教融合实践的教育工作者,用专业与热忱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添上了更多色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产教融合的践行者,聆听他们如何用智慧与汗水书写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蓝楚
助力构建“1124”产教融合模式
△蓝楚(右一)和学生交流。
人物档案:高级讲师,江门一职产教融合指导中心主任。
作为江门一职产教融合领域的专家之一,长期以来,蓝楚贡献了不少“金点子”。他充分整合行业、协会、商会等渠道资源,助力江门一职构建出独具特色的“1124”产教融合模式,即一个职教集团,一个产教融合商城,两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四大产业学院。该模式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产教深度融合,有效缓解产业转型升级所导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矛盾,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多方共赢局面。
在“1124”产教融合模式的助力下,蓝楚推动学校成功构建政、校、企、行四元参与的岗位实习学生评价体系。“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考勤、实习周报、中期巡查与实习报告完成情况、实习企业的岗位主管平时反馈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考核;学生到实习的企业后,企业单位实行导师负责制,以行业的标准开展学生的岗前培训,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贯穿于岗前培训全过程,岗前培训结束后,企业导师对培训学生进行培训考核,考核成绩作为企业遴选岗位实习学生重要参考依据;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岗实习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的重点包括职业素养、实习纪律、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工作完成质量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内容;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以及导师的指导之后,组织学生参与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江门市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蓝楚介绍,该模式的推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质量。
李刚
引入社会资金打造校内实训基地
△李刚(桌前站立者)和企业导师交流。
人物档案:高级讲师,江门一职商旅部主任,江门市人大代表。
说起江门一职校园内的“流量担当”,很多人都会想起集中式面点、西式烘焙等特色区于一体的侨味美食广场,这是集合社会多方资源打造的重要产教融合平台,李刚正是其背后的重要推动者、资源整合者。
2021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前期多次沟通洽谈,商旅部成功引入社会知名餐饮企业,分两期累计投入资金440多万元,成功在校内打造侨味美食广场,运营模式为:企业投入建设资金、设备、师资,并负责日常运营,商旅部烹饪和酒店专业的学生通过“企业+学校”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实操训练。
统筹利用社会资金打造校内实训基地的做法,在全省中职学校领域并不多见。“目前,侨味美食广场已成为商旅部的校内品牌实训平台,让学生不离校就获得高质量的实训资源,他们出品的中点、西点、茶饮备受校内师生好评。”李刚说。
作为市人大代表,李刚在2022年提交了《关于建设江门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议》,该建议最终促成江门一职顺利通过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评审。迄今为止,江门一职累计为小学、幼儿园提供烹饪技能培养和劳动启蒙教育人数近1000人次。
冯健群
人工智能、VR技术领域的探索者
△冯健群在授课。
人物档案:高级讲师,江门一职计算机专业教师。
在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冯健群始终紧跟技术革新步伐,把产教融合视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她通过课程开发、技术应用等方式,在产教融合与人工智能、VR技术教育应用领域开展了多项实践探索,是一名优秀的职教改革探索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冯健群注重将人工智能和VR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开发了《无人机虚拟仿真软件》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网络版)软件》两项软件著作权,为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她还积极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参编的《网页制作》(第二版)、《微网站设计与制作》等教材均由高教社出版,并分别入选“十三五”国规教材、“十四五”省规教材。
在科研方面,冯健群主持及参与多项省、市级重大教改课题,其中主持的《Web前端开发》精品课程已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她还专注于人工智能、VR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创新,主持了《基于VR仿真系统在模具专业理虚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课题。“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教学、科研、竞赛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冯健群说。
刘艳
坚持践行“景区育人”之路
△刘艳(中)和学生进行直播。
人物档案:讲师,江门一职旅游专业教师。
深耕旅游专业产教融合多年的刘艳,始终坚持“以实践育人,让校企合作落地生根”的理念。她坚信“景区是课堂,服务即教材”。
多年前,刘艳就观察到,每到旅游旺季,不少景区都会因客流增加而出现一些管理问题——人工讲解团队根本忙不过来,智能导览设备却因操作复杂遭游客投诉。正当景区负责人焦头烂额之际,刘艳选择带着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景区。
在刘艳的带领下,学生白天跟着讲解员记录服务痛点,晚上在实训室模拟游客动线。一方面,通过平时的针对性导游讲解训练,增强了景区人工讲解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并优化“扫码—定位—讲解”的三步极简流程,有效地引导游客使用智能讲解设备,缓解了旅游旺季人工讲解不足的痛点。
诸如此类的经历,让刘艳更清晰地看到校企协同的潜力。她牵头与3家旅行社、2个景区、1家酒店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旅游服务实训基地”,引入智慧旅游沙盘、虚拟导游系统等设备,联合企业开发相关课程,将真实服务案例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多年来,刘艳所带班级班风优良,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高,其中许多人成长为行业骨干。她培养的学生曾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三等奖2次,省级二等奖2次、三等奖6次。
黄永健
将行业标准与竞技思维融入教学
△黄永健(右一)在指导学生实训。
人物档案:助理实验师,江门一职汽修专业教师。
任教多年,专业技能过硬的黄永健已成为汽修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竞赛评委、汽车钣金技能竞赛评委。他结合自身丰富的校外“实战”经验,将行业标准与竞技思维深度融入教学及校企合作中,在连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把企业的需求带到课堂,让学生对接岗位、了解岗位。”这是黄永健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方面,他会根据要求协调学生到校企融合合作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前,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岗位、实习任务和考核标准。实习过程中,他会一直驻守在企业,与企业导师沟通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会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园开展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际工作场景。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车间,从车间走向社会,成为能干事的技术人才,就是我最大的追求。”黄永健如是说。
【文/图】吕中言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宁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