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09-10 07:57 6379阅
秋日的晨光洒在江门市广德实验学校的林荫道上,学生们正背着书包走向教室。这所创办仅九年的民办学校,在今年高考中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应届生最高分676分,位列江门市物理类第八;50余名三年前中考未达公办高中线的学生全部跨越本科线,部分学子更是突破特控线,实现了真正的“逆袭”;复读生平均提分超50分,最高提升106分,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从普通本科到重点大学的华丽蜕变。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广德实验学校校长吴怀军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始终坚信,只有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有温度、高质量的教育。”自创办以来,广德实验学校以“以师强教、以教促学”为路径,重构教师培养体系,让“匠心育人”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丰硕果实。
△广德实验学校大力推行“三导一探”课堂教学模式。
系统化培养体系
锻造卓越教师队伍
自创办以来,广德实验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构建“系统规划、分层培养、精准支持”的教师发展体系,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
“过去的课堂常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现在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成为主角。”吴怀军介绍,学校以“三导一探”教学改革为抓手,推动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深层转变。这套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合作探讨和结果导思四个环节,重新定义了课堂的教与学。为了让教改落地到每一堂课,学校建立了“领导小组—年级—科组—备课组”四级管理机制。教改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教改进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题。各年级组长则负责在本年级推进教改工作,科组长聚焦学科特色进行创新实践,备课组长组织日常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确保教改不走过场、不打折扣。
考虑到教师教龄有长短、能力有差异,学校进一步细化了教师成长路径,为不同阶段的教师提供差异化培养,避免“一刀切”。针对新教师,学校创新推出“首席教师—首席青年教师”分层带教机制,每位新教师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其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针对教师成长,学校通过“校级赛课+专题研讨”夯实教学能力,比如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从板书设计、课件制作到课堂节奏把控,全方位打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针对资深教师,则鼓励他们参与课题研究与跨校交流,推动其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在广德实验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当遇到难题,总会有前辈伸出援手,让我们青年教师少走很多弯路。”青年教师梁雪玲感慨地说。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里,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可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探究节奏,也可能是学生答题总抓不住重点。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正好成了破解这些难题的“及时雨”。在广德实验学校,各学科组每周固定开展集体备课,大家针对教学里的真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同事间交流频繁,大家在一次次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共进文化。”数学教师曾织金说。
付出终有回报。近两年来,广德实验学校教师在基本功比赛、精品课设计、教学比武等赛事中,共斩获省级奖项44项、市级216项、区级366项;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教学质量一等奖”。这份成绩单,正是教师队伍成长的最好证明。
△各科组每周都开展集体备课。
个性化培养模式
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我们不要‘流水线’上的教师,我们要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教育者。”在吴怀军看来,教师的个性化成长,才能孕育出多样化的教育成果。在广德实验学校,每个教师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该校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实践,实施“一层一导案”“一班一策略”的分层教学模式。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特点,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学校给我们很大的自主空间,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注重知识点的夯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侧重能力的拓展和提升。”梁雪玲说,这种个性化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够得着”,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推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展示课,积极组织我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我们的专业成长‘加餐’。”为了让教师“开眼界、学新知”,该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为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的平台。不仅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还会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并分批安排教师外出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机会,我们及时了解教育前沿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余惠玲说。
科学化评价机制
助力教师持续成长
“评价不是为了给教师‘打分’,而是为了帮他们找到成长的方向。”一套科学健康的教师评价与发展机制,是确保教师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广德实验学校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打破了“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了以“教改实施效果、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为核心的多维评价机制,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师成长。
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学校成立的教改评价小组,每月会随机“点课”——不提前通知教师,直接走进课堂,观察“三导一探”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落实、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堂互动是否有效;通过“学情分析会”了解学生进步情况,比如“某教师所教班级的及格率提升了多少”“基础薄弱学生的进步幅度如何”;会定期收集学生反馈,通过匿名问卷了解“你最喜欢老师的哪个教学环节”“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备课组和年级给予公开表彰,形成“以评促教、以奖促优”的成长激励机制。“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吴怀军说。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不滑坡,该校还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学科组长、骨干教师组成,进行常态化听课和评课。“督导老师不只是简单地打分评级,还会与我们一起分析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余惠玲说。
“选择了当老师,就选择了一份责任。教师节最好的礼物,就是看到学生们一点点进步。”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广德实验学校的教师们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用专业和智慧继续着他们的育人事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主动求变、协同共进、务实创新”的教师文化,共同推动学校向着高质量、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文/图】曾婧 广德宣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宁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