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4-08-19 09:49 7879阅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假期的职业。
选择它,就选择了奉献。抢救、手术,说来就来;熬夜、通宵,都是常态。
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如履薄冰的职业。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懈怠。
在江门,有1.4万多个他(她)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这是他们落地有声的誓言,也是他们孜孜践行的承诺。
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规培……行医之路,道阻且长。时间并非他们为梦想压上的最大筹码,数百亿字的知识点,方是走向临床的敲门砖。
无限的疾病,有限的医学。在这场望不到头的跋涉里,从来没有什么终极胜利可言。苦恼过、犹豫过、彷徨过,但他们始终没有退缩,还是坚持干了下来。
乡野之间,扎下去就是半辈子;无影灯下,一站就是数小时;方寸之地,创下无数个奇迹……不是每一次抢救都能起死回生,但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他们就决不轻言放弃。这是他们的人生选择,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专属于他们的节日里,他们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他们,是与死神博弈的刀尖舞者,也是危难之际的最美逆行者,更是全力以赴的生命守护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一片赤诚—— 丹心如铁,捍卫家国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医生的身影。
SARS、H7N9禽流感、H1N1流感、新冠病毒……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郑伟浩,不断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交手过招”。他是全市首批诊治新冠病毒的医生,并作为医疗总负责人带队进入江门市亚(准)定点救治医院。在那里,他组建了江门地区医疗护理救治队伍,细化了收治患者流程、救治方案,完善了出入院标准、隔离细则、宣教知识,带领团队以“硬实力”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他说:“患者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冲锋在前,义不容辞。”
一朝为医,一生赴救!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主任石青,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他热爱的中医事业上。一位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女孩,病情进展极快,家属为看病已花了大笔钱,欲放弃治疗。石青一边给家属做思想工作,一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为女孩捐款,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中医手段治疗。一周后,女孩停用了呼吸机,两周后康复出院。“病魔把一个人推向了悬崖,我要把他们拉回来。”抱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从医近三十年的他,用精湛的技术挽救了一个个生命,拯救了一个个家庭。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结核病,素有“白色瘟疫”之称,常人往往避之不及。全国“最美防痨人”赵柳婵,却天天与之交锋。身为江门市结防所结核病控制科组长的她,十五年来,防痨热情未减,率先开展抽取胃液标本找抗酸杆菌来提高儿童肺结核精准诊断率,牵头开启门诊纤维气管镜检查,成立江门市第一个儿童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处置亚专科诊室,负责耐多药结核病管治工作成效显著,服务屡获百姓赞誉。她说,防治结核之路任重道远,将继续在防痨战线上,为天下“无核”的美好愿景不懈奋斗。
护佑生命,冲锋在前。一个个他(她),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一份坚守—— 枕戈待旦,护佑生命
“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医者仁心,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只要病人需要,我就在。”这是“南粤好医生”、江门市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陈海明常说的一句话。每每遇到急危重症,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一次,一位高龄孤寡老人因急性腹胀腹痛就医。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陈海明初步考虑患者为粪性肠梗阻。通常对症处理是需要灌肠结合口服泻药,但诊疗过程比较繁琐、时间长。看到老人家痛苦无助,他立刻戴上手套,不顾粪臭,一点一点地帮患者抠出干结的粪块,用最短时间解决了患者痛苦。他说:“行医者,就是要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他们送去健康。”
产科,是最危险也最温暖的地方。每一个新鲜生命的诞生,对于产科医生来说,都不啻于一场关乎生死的战斗。从医十余年,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黄鹂鹂每天都行走在生死刀尖上,陪伴着每一名孕产妇闯过“生门”。为了保障母婴安全,她24小时不关机,有需求随叫随到。她说,穿上这袭白衣,便担起这份责任与期待,容不得半点马虎。虽然危机不可预知,但在她看来,每当新生儿啼哭响起的那一刻,便是这场新生命历险记的最佳馈赠。
医药有时是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对于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综合科医师罗诗蕾来说,这既是她选择精神心理科的初心,更是她行医的准则。面对一位手持尖刀,有高自杀伤人风险且躯体疾病严重的花季少女,她不惧危险,耐心劝抚,用温暖鼓舞的话语化解对方心中的防备,最终让其配合治疗,康复出院。从医7年,罗诗蕾收到多面锦旗及表扬信。她用爱与专业,帮助一个个深陷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解开心结,走出阴霾,重新回到自己的“人生轨道”。
心系患者,甘于奉献。一个个他(她),用一双纤手抚慰世间疾苦,用一颗仁心驱散千般病痛,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患者阴霾的世界。
一股力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勇闯医学“无人区”,医者从未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
臻“一技”而济天下,只为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和更精细的服务。泌尿外科被人戏称为“下水道修理工”,关乎每个人“下半身”的幸福,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外三科副主任医师唐炎权,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20年。他参与的项目《上尿路结石中西医综合诊疗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获评202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研发的两项技术——上尿路结石常见病的负压吸引组合镜碎石清石技术、可视穿刺经皮肾碎石清石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上尿路结石手术安全性、提高结石清除率,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如果没有创新,医学就永远停留在过去的地平线。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吴振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先后开展了经可弯曲支气管镜冷热消融术等多项技术,填补我市儿童支气管镜技术的技术空白,提高了急危重症患儿的诊治水平。“儿科工作很繁琐,压力很大,能坚持下来的都是真爱。”从医19年的他说,“看着患儿从进来时的奄奄一息,到出院时的活蹦乱跳,真的很让人开心、很有成就感!”
一张张黑白影像看似枯燥,却弥足珍贵,背后也许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细心阅片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崔恩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10余年。遇到诊断不清楚的,总会刨根问底,持续追踪,为明确患者疾病真相倾尽全力。他开拓创新,先后开展省市级新技术4项、主持省市级科研立项1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他还积极利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腹部医学影像领域开展科研和临床工作,建立肝癌早筛早诊团队,开创性搭建了肝癌和肾癌的人工智能评估平台,有效提高无创诊断准确性,对肝癌和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一个个他(她),不断打破内心设下的壁垒,在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成为推动侨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种信仰——医者仁心,跨越山海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无论是扎根基层,还是地处边陲,医者的济世情怀始终不变。
择一事,终一生。“广东好医生”廖国宁大学一毕业,就选择到鹤山市的乡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在技术力量薄弱、工作条件艰苦的基层卫生院,他十几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其间,没有发生一例医疗纠纷及投诉,通过医共体绿色通道,让急危重症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深得群众信赖。现为鹤山市人民医院宅梧分院副院长的他,将青春奉献给基层,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春去秋来,日月交替,一袭白衣,走街串巷。“江门好人”柴选文,一直致力于社区卫生与家庭医生团队工作。身为蓬江区北区卫生院科室主任的他,每天都提前来到诊室,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为广大患者服务。工作之余,他还带领家庭医生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零距离、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足迹遍布北街社区的每一栋居民楼。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健康守门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辖区居民最坚实的“医靠”。
从西江之畔到叶尔羌河岸,江门与新疆相隔5000多公里漫漫长路,却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依。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综合科主任助理梁金碧,于2023年4月入选为中组部第十一批广东援疆干部医疗人才。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肾病学科主任的她,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带领科室人员开展了经颈内静脉临时血液透析置管、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溶栓治疗等多个新技术、新项目。用江门经验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心向往之,无问西东。一个个他(她),不以山海为远,放下家人牵挂,担起人民健康,用日复一日的平凡,书写着医生的非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创新、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在党建引领下,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赓续“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不断谱写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医”路走来,他们初心不改;护佑生命,他们永不言弃。今日,本报特推出“医者仁心 向爱而行——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特辑”,致敬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中国医生。感谢你们,用生命守护生命!敬请垂注。
江门市中心医院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德高医精薪火相传 百年仁济新质启航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高医精,仁心仁术,亦如是也。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1118名医生和全市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守护着400多万名侨乡群众的健康。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医魂,自首个华人女院长张肖白始,代代传承,虽栉风沐雨,但却历久弥新。跨进新时代,勇于担当的仁济人,正接过前辈高扬的旗帜,怀揣着对医学的无限热爱,坚定不移地奋力前行。
百年仁济,新质启航。站在第二个百年的奋斗节点上,江门市中心医院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推进新院区首期投入使用为契机,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构建“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新格局,为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新仁济”而努力奋斗。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医生以仁心施仁术
性命相托有“医”靠 心系患者铸医魂
白袍加身,任重道远。门诊中,他们用专业和真诚服务患者;手术无影灯下,一袭绿衣擎起健康的希望;听诊器下,一颗仁心传递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医学影像前,火眼金睛在黑白光影里搜寻“希望之光”……他们坚守一线、冲锋在前,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时间拼输赢、与病魔作斗争。他们并非光芒万丈,却一直温暖。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健康使命就在每一药、每一针、每一台手术的日常里。在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深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去感受医者的温度,感受他们的炽热初心和由热血铸就的仁心医魂。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有温度”
守医者仁心 暖患者人心
救死扶伤是这个职业的价值所在,心系患者是这个职业的精神坐标。于医者而言,病人的康复是最大的回报,尤其在面对病情凶险、进程迅疾的急症时,这份医者仁心更是尽显无遗。
民之所望,医之所向。面对江门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期盼,江门市人民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从未停下“重医德、精医术、爱病人、讲奉献”的脚步,将医者仁心洒向了侨乡大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真真切切的有温度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如今的江门,“大病不出市”的目标正在夯实,人民群众健康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
医疗的健康使命,就在每一药、每一针、每一台手术的日常里。医师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江门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探访医生在生命战场上全力以赴的日常,感受医学的温度和医生们一次次治病救人的初心炽热。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医”心为民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用爱守护生命花开
春夏秋冬,他们“医”如既往,救患者于病痛,续写健康篇章;白昼黑夜,他们“医”无反顾,为生命护航,守护新生希望;斗转星移,他们“医”片丹心,用匠心守初心,谱写大爱无疆。
每一个生命都如花朵般珍贵,需细心呵护方能绽放光彩。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一名名有责任心的医者,用高超医术挽救了无数家庭;一名名有情怀的医者,用真诚热情温暖着每位患儿;一名名善于探索的医者,用严谨态度对待每项科研。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领略来自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门市“侨都科技工作者”、第三批“组团式”帮扶开平市妇幼保健院团队队员以及2023年度科研杰出代表的风采,向白衣战士道一声祝福,献上一份崇高的敬意。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用担当彰显白衣本色
化解心理危机 呵护“精神家园”
用温暖呵护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作为江门唯一的地市级精神专科医院,近年来,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救助、康复服务体系。
在2023年度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推进会议中,我市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先进市”,这是我市连续9年获得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市、先进市,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精神卫生工作获奖数量再创佳绩。
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先进市”、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单位、入选为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在打造江门完善的“精神家园”。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医师默默奉献、无悔付出
筑起抗击呼吸道疾病的防线
在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一群医师默默奉献、无悔付出,筑起一道抗击呼吸道疾病的防线,每一项细致的检查、每一个治疗方案的制定、每一次耐心的沟通,都凝聚了医师们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医师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医师用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
全方位守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关乎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工作能力,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保障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的医师们长期奋战在职业健康防护的第一线,用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全方位守护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皮肤医院院长朱正君志在杏林终不悔
三十一载从医路 温暖无数患者心
朱正君是江门市皮肤医院院长,从他踏入医生这一职业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一载。在这段漫长的“医路”上,从不缺乏精彩的故事,同时也充满了与患者之间的温暖互动,今天,让我们走进江门市皮肤医院,了解朱正君的“医路”故事。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
立足社区 用心服务
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的前身为眼科病房,主要收治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012年6月,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住院需求,提高住院体验,该中心对原眼科病房进行扩建,改造为综合病房。
从2012年至今,陪伴综合病房一路走来的,是医疗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徐艳娟和综合病房科室主任凌冬萍。在这12年间,以她们为代表的科室医护人员见证了综合病房的发展,用温情和大爱陪伴着无数患者度过住院时光。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天辅安中医馆
潜心中医 筑梦基层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天辅安中医馆,每一次耐心细致的问诊、每一张严谨审慎的处方,都记录着中医师们在中医典籍中的浸润传承、在行医实践里的积淀成长。他们酷爱中医事业,用心传承祖国医学,发挥中医优势,护佑百姓健康。
“医德高尚” “仁心仁术”“神医妙手”“医者仁心”……无数句称赞和信任汇成了天辅安中医馆的立身之本。近日,记者走进天辅安中医馆,记录下他们潜心中医、筑梦基层的行医故事。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蓬江区卫生健康系统医生跨越山海开展医疗帮扶
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漫漫帮扶路,浓浓“山海情”。近年来,数十名蓬江区卫生健康系统医生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奔赴西部开展医疗帮扶。在广西、新疆,总有“蓬江医生”最美身影扎根千里之外的基层:他们助力强机构,让硬件软件同发力;他们协助强管理,提高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他们培育强队伍,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蓬江区医疗帮扶团队都为一个目标而来——让帮扶地区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加强特色专科建设
收获金口碑 谱写新篇章
西江奔腾不息,从江门绕城而过,已有49年历史的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江门市第二人民医,以下简称“蓬江分院”)就坐落在西江江畔。在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的辛勤耕耘下,在加强特色专科建设的有力举措下,蓬江分院逐渐发展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医学高地。显著可见的变化收获了金口碑,让无数就诊患者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蓬江分院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分别同比增长22.01%、28.31%,重点专科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医、教、研、管实现全面发展,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有效推动了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海区卫生健康系统医务人员扎根基层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医者,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江海区共有医师约600人,高级职称约150人。
三十而立,三十而新。今年是江海区设区30周年,江海区卫生健康系统一代又一代医务人员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谱写江海医疗事业发展的华丽篇章。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接下来,江海区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基础,聚焦群众健康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增强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服务的“小切口”,撬动看病就医“大民生”。
一袭白衣,一腔热血,医者仁心永不止息。在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生命护航者。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积极引进“好医生”“好服务”
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就医体验。作为基层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江海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江海分院”)从群众需求出发,提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重点打造儿科等特色专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挂专家号;开设血液透析中心,让患者不再被“远烦难”问题困扰;慢病管理服务让“慢”有所管、“患”有所依;康复治疗中心照亮患者康复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会继续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就医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江海分院党总支委员、医务科科长何炽辉表示。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青年医生和资深医生真诚对话
白衣传承 “医”路无悔
提到医师,大家第一印象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伟大形象。事实上,任何一个医师都是从“菜鸟”阶段起步,经过时间的孕育和沉淀,一步步从生疏到熟练再到精通。今天(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进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以下简称“江门爱尔”),了解青年医生是如何在资深医生的带领下学习成长,他们也以书信对话的形式共话医者初心,述说一代又一代医师传承背后的感人故事。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报道
责任编辑:陈慧君
二审:王雪晴
三审:钟建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