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05-12 09:41 4055阅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进程,‘侨力量’无疑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以侨乡为特色的城市,不仅要在湾区城市群中起到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而且要成为面向世界、连接世界的重要平台”……5月11日,一场内容丰富、“侨”味浓郁的侨文化主旨报告会在五邑大学举行。
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明欢、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雄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分别以《“侨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重视侨乡文艺文化版图打造,讲好侨都故事》和《建设中国侨乡非遗学院,传承发展侨乡文化》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为写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暨南大学、江门市和五邑大学专家学者及师生150多人倾听了报告。
“侨力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
什么是“侨力量”?李明欢将“侨力量”定义为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正能量,由侨亲、侨汇、侨捐、侨资、侨智和侨谊等六大元素构成。其中,侨亲、侨智、侨谊是“侨力量”的内在基础,侨资、侨捐、侨汇是“侨力量”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侨力量’无疑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明欢多年来深入福建著名侨乡晋江进行实地调研,对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的现代化进程有深切体会。“1978年晋江GDP1.45亿元,人均154元,是典型的农业贫困县。2022年,晋江GDP超过3200亿元,是1978年的2200多倍,人均GDP达到15.48万元。”广大晋江侨胞是家乡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华侨华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切领悟到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这是侨亲、侨智、侨谊赖以汇集成巨大力量的心理基础。华侨华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艰苦奋斗,事业有成,这是侨资、侨捐、侨汇源源不绝的经济条件。”李明欢认为,如今华侨华人将自己的理想和中华民族所奔赴的理想结合起来,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侨力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
打造侨乡文艺文化版图
如何打造好江门侨乡的文艺文化版图?蒋述卓从打造文艺文化品牌、文艺资源与活动相融合、拓展宣传传播渠道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首先要挖掘侨乡的文艺文化资源,摸清家底,从江门名人录中进行筛选,提炼出最有影响力的个案,打造文艺文化品牌。”蒋述卓说,近年来江门靠着独特的华侨文化和侨乡风情,吸引了众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前来取景和摄制,这都是得天独厚的侨乡内涵与文化资源。江门籍名人与江门的联系点,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电影制作点,都可以重点打造,纳入城市的文艺文化版图中。
城市文艺文化版图要变成活的生命,就应该融入城市的有机生命体中。蒋述卓表示,要使文艺文化版图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并具有审美趣味,还应该有城市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民风的参与,使之融合、相映成趣。“梁启超故居就应该与周边自然环境进行统一考虑,借公园的自然之景来拓展行走的空间,人们在参观梁启超故居后能在公园内进一步体会梁启超先生故乡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蒋述卓说。
蒋述卓还建议,打造侨乡文艺文化版图要与图书出版以及对外宣传结合起来,让侨乡历史文化通过喜闻乐见的媒体渠道,真正走入民众中并传播到海外。
将侨乡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高校学科建设资源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传统性、乡土性、国际性、文化融合等特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以开平碉楼为例,其价值挖掘涉及历史学、建筑学,遗产保护涉及历史学、建筑学、材料学,开发利用则涉及历史学、旅游管理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等更多学科。”在张国雄看来,由华侨力量推动建设的碉楼既是凝聚海内外乡亲的一个纽带,也是展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早期华侨在建设碉楼的过程中,把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融进去,因此碉楼既有中国传统的碉楼建筑特点,又把外来建筑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乡土建筑类型,是华侨改造家乡的一个具象。”张国雄认为,开平碉楼所反映的侨乡民众的文化心理、文化行为和文化视野,对今天的全球化非常有借鉴意义。“开平碉楼是全球化的产物,中国乡村进入全球化,就是从侨乡开始的。”张国雄说。
五邑大学作为根植侨乡的高校,长期以来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该校以侨乡遗产保护利用为着力点,成立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和中国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创新“专业+非遗”人才培养,助力侨乡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我们将侨乡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学科建设资源,开展近代侨乡现代化研究,提升中华儿女共同体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是五邑大学加强学科建设、传承发展侨乡文化的有效实践。”张国雄说。(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责任编辑:张宽
二审:庄英业
三审:徐铃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