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2023-06-08 21:50 14509阅
“群众最愿意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破解了阵地建设如何用活用好用实的难题。
江门市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 “音乐党课”不断吸引市民前来学习,成为品牌活动之一。受访者供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依托。2022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由试点探索转为全面展开。
如何让文明新风真正送进百姓心田?如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明实践的效果?如何提高群众参与率和支持度?如何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日前,《南方》杂志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江门市蓬江区、江海区、开平市等地发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不断深入,江门市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门经验”。
如何打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开会的地方”“气氛好严肃”的固有认识,避免群众不进来的尴尬?在江门市各级的指导下,江门市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晚翠和同事们下足了功夫。
在江门市新会区,群众自发地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导航定位加上了“爱心琴房”的后缀,并被广大群众备注为“培训机构”。记者走进这里发现,临近六一,中心收到许多市民咨询电话。
实践中心门口的海报围观度高,被翻得有些破旧。记者走近一看,原来是“钢琴公益课”的海报和“《狂飙》音乐党课”的海报。海报显示,新会“琴心向党”钢琴志愿服务队由20名钢琴教师组成,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全天共有7个可以预约点单的时间段。
为什么爱心琴房受到这么高的关注?在评价单上,记者看到“老师教学认真、细心,孩子非常喜欢,感谢公益平台和优秀的老师”“环境很好,是个学琴的好地方,老师用心,教得很好”等反馈。
“这里的公益辅导替不少家庭解了忧。音乐琴房真正满足了群众艺术文化的需求,打造了群众‘指尖上’的民生幸福。”在陈晚翠看来,这是琴房出圈的密码之一。
△丰富的创新课程深受群众欢迎。摄影:影子
备受欢迎的《狂飙》音乐党课正是由陈晚翠讲授。“我们的战场是宣讲课堂,我们的朋友是你们,我们的敌人是手机,我们的目标是在战场上和手机‘抢’你们!”一开场,陈晚翠就聚集了台下所有的目光。
结合电视剧《狂飙》的走红,音乐(微)党课为市民打造了《坚守初心不“狂飙”,“安欣”阔步向前行》的内容,让大家走进拍摄地新会人民会堂,学“安欣”发言,体验舞蹈、打击乐。传统的宣讲模式是“一人讲、大家听”,而音乐党课创新性地将“党史+理论、诗诵+表演、红色歌曲+点歌”融于一体,引导群众大胆上台讲、上台唱、上台演。“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一同感悟‘安欣式英雄’的初心力量。”陈晚翠感慨道。
2022年,“音乐党课”创新方式下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案例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宣传报道,“音乐微党课”《再唱〈英雄赞歌〉》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
由“音乐党课”探索形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两中心”融合模式,带动江门市新会区产生了一系列宣讲品牌,营造愈发强大的文明实践宣传声势。爱心琴房、音乐(微)党课、文明顺风车、侨故事新会说、好人讲堂、新小文故事会、葵乡红“7+N”……让“家常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精彩的活动走进群众的心坎,丰富的创新内容将江门市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为“群众最愿意来”的地方。
△江门市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群众需求,量身定制了音乐党课。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有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如何运用好、发挥好文明实践阵地作用,让其成为群众愿意来、待得住、有所获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破解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内容供给,并且鼓励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切潮流方式进行包装,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吸引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流量入口,从而实现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入脑入心,真正让基层阵地发挥凝聚人心、成风化人的作用。”
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谭建光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这种“群众最愿意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破解了实践阵地“用而不活”“缺少人气”的难题,把科学理论影响力与群众生活丰富性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谭建光指出,正如江门市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样,实践阵地不能仅仅是参观、开会,而且要有很多“动手”“寻乐”的动感活动设施,让群众特别是老人小孩、亲子家庭在快乐地参与中感受时代文明、提高文明素质。这样,广大干部群众就能够感受到实践阵地的活力与魅力,就乐意主动进来看一看、坐一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思想魅力、获得心灵启迪。
“碉楼是开平华侨历史文化遗产,是开平人民以及广大侨胞爱国爱乡、保家卫国的见证,我们要保护好属于我们共同的碉楼。”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党委书记劳海源看来,如何盘活“闲置”资源并不简单,但却是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努力破解的难题之一。
开平市塘口镇距离江门市新会区一个多小时车程,在这里记者感受到以设计为特色的文旅氛围。小镇与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村落近在咫尺,天然的碉楼群、村落和田野还有区位优势,让这个小镇炼成了独特的“设计小镇”。《南方》杂志记者发现,塘口镇不仅走出了古建活化利用的文旅之路,更活用了侨乡红色资源,打造了“碉楼下的党课”项目。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加大对碉楼及其周边活动场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重新修缮、布展,修旧如旧,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劳海源告诉记者,“碉楼下的党课”很受党员及群众欢迎。
塘口镇以敬村近百年间涌现了数位红色人物,谢创故居就在这里。谢创是中共开平组织重建人之一,历任中共四邑工委书记、中共西南特委委员、中共开平县委书记、中共中区特委书记等,为粤中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创故居。图源江门先锋
故居主体建筑包括碉楼一座——中山楼以及庐屋一座。其中,中山楼是谢创的父亲谢永珩于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其名。
“自201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谢创故居进行了修复、布展,使后人可以更好地缅怀革命前辈,传承革命精神。”劳海源向记者介绍道。
2020年,塘口镇谢创故居红色教育基地设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塘口镇依托碉楼等作为课堂,突出向基层开展理论学习教育、送理论下乡的特点,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基层宣讲活动,并逐渐走出碉楼,将宣讲阵地、宣讲内容加以扩展。
记者看到,“图文展示+专题展览+巨幅浮雕+多媒体手段”的方式,让村民们进得来,留得住。同时,在线上也有群众可以方便找到“碉楼下的党课”精品课程。优秀师资力量得到整合,群众开展学习教育的路径被有效拓宽。
塘口镇是开平市充分利用侨乡碉楼文化资源的缩影。开平是华侨之乡、碉楼之乡,1800多座碉楼遍布各村镇,其中不乏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在工作中,开平突出本地特色,充分利用碉楼资源,把“碉楼下的党课”办到老百姓家门口。
塘口镇谢创故居、周文雍烈士成长地百合镇茅冈宝顶村、赤坎镇南楼、水口镇红线女故居、月山镇万隆客栈、三埠街道办风采堂、蚬冈镇玲珑医院……全市盘活碉楼资源,以开平市的碉楼文化、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共建立起24间“碉楼下的党课”课堂,覆盖了全市各镇(街道),实现“一镇一课堂,镇镇有课堂”,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碉楼下的党课”项目获评中央宣传部2021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成为广东省三个入选活动示范项目之一。这是江门首个获得中宣部认可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项目,也是开平广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培育打造的品牌项目。
据了解,“碉楼下的党课”项目是榕树下的课堂的重点子项目。江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倾力打造群众身边的七彩“流动课堂”(“红色”公园课堂、“赭色”公交课堂、“橙色”快递课堂、“绿色”榕树下的课堂、“蓝色”水上游船课堂、“青葱”校园课堂、“紫色”网络课堂),实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宣讲面对面、零距离、广覆盖。
榕树下举办“红色讲堂”。关维晋 摄
如果说“碉楼下的党课”是将身边沉睡的古老建筑焕发新时代的精气神,那么江门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明小屋)就是在近处将闲置资源盘活,营造党员干部最近的学习园地,让党员干部接受更有地气的文化与精神洗礼。
记者走进江门市机关大院,“无负今日 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2个大字映入眼帘。崭新的“文明小屋”变身于一间不足120平方米的废旧仓库,按照展示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进行改造,设计有“江门地方党史”“侨批中的党史”“名人之树”等专题展项,以“征程”“先锋”“印记”三大板块充分展示江门百年红色历史和海外华侨华人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立体灯箱动态江门地图十分新颖,显示了精选的30个红色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扫描二维码还可以获得线上的丰富解读。
“我们侨乡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里内部设计很新潮,迎合年轻人的需求,是一个‘开放式’‘自助式’‘体验式’的学习基地。”小屋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
整合资源,盘活思路。为了提升文明实践的吸引力,江门市委宣传部在提高小屋“颜值”上下足了功夫。
“文明小屋”被打造成兼具实用功能和网红打卡功能的文明新地标。置身其间,记者无不被细节之处所感染:以碉楼为设计元素的“时尚书堡”提供了优雅的阅读空间;以“学习强国”平台为资源库的有声图书区,令党史和理论知识生动可读。
“小书屋”讲“大道理”。举办“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讲座、举办“江门市身边好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事迹分享会”……文明小屋创新推出“学习进行时”微课堂,紧跟党委政府工作主题和宣传重点,结合机关干部需求,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政策宣讲、事迹分享等多样活动,成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学习进行时”微课堂。
据统计,作为干部职工工作之余的网红打卡地,文明小屋日均人流量达100人次,截至今年3月,预约参观交流约7000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40多场次。
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两年的优化提升,文明小屋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动全市延伸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目前已示范带动江门市延伸建设文明实践点93个,其中10多个机关单位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营造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除了党政机关、政府各部门外,江门市还凝聚起社会力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积极性,开辟了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创新途径。如蓬江区构建了以中小学为主力的30个文明实践点群网;新会区设立泓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首家侨资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鹤山市成立江门华侨城(鹤山)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开创了在旅游景点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的新模式……
台山市四九镇望岗碉楼民宿“无负今日书房”。图/李嘉敏 台文办
江门目前建有14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走访一线,结合各地的情况,谭建光曾指出破解组织建设缺人才难题,最重要就是发掘人才和激励人才,从而“激活一池春水”,让志愿组织焕发生机活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不仅仅要招募志愿者,而且要吸引志愿服务人才,作为组织的核心力量,带动群众性、大众化志愿力量的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在江门,这一情况有了自己的答卷。
2023年热播电视剧《狂飙》带火了江门,不少人慕名而来,江门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其中,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火爆打卡点之一。
在这里,《南方》杂志记者不仅看到沉浸于打卡的游客,还看到提供导赏志愿服务的“志愿红马甲”,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的“轻骑兵”交通志愿服务队,携带药箱、AED等设备的众心救伤队志愿者……
常态化的志愿行动让江门市民安心,让各地的游客省心。
记者还了解到,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专业宣讲团、百姓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网络宣讲团等资源力量,组建文明实践师资库,与融媒体中心共同策划开展“党课开讲啦”、党史“微党课”、榕树下的讲堂、板凳课堂等宣讲活动,把大道理变成小故事、大宣讲变成小课堂,广泛传播党的声音和主流核心价值。
此外,江门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推进江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73.7万人,2022年开展志愿活动8.24万多场次,其中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超3.7万场次,参与志愿者近11.9万人次。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党员志愿者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用实际行动带动吸引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到交通劝导、文明进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文明规范停车、“让行·微公益”、文明城市关爱等文明城市创建六大常态化志愿行动中来。
发挥创意 用好阵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在侨乡,文明之风拂面而来。以往来到江门,记者更多的是注意到这里造型精美的古建筑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而这一次调研,更加深了对侨乡的认识。
记者看到,江门市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位于闹市区。清晨,亭台楼阁间,市民们享受着惬意的晨练时光。它和周边的公园形成了融洽的氛围。
以艺润心。江门市新会区采用深受群众喜爱的方式,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音乐党课”,实现了音乐党课线上线下全天候播放,让宣教成效倍增,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在开平,每一栋碉楼几乎都有一个故事,鸟语花香的乡间绿道横贯其间,不远处的裡村村碉楼、榕树下,一堂堂生动的“碉楼下的党课”同样将文明新风送达。
开平盘活全市碉楼资源,以开平市的碉楼文化、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共建立起24间“碉楼下的党课”课堂,打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推出红色旅游线路,促进当地红色旅游发展。
正如广东省团校教授谭建光所说:“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要实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目的,就要想方设法、发挥创意,让理论知识与生活趣味相结合,让组织活动与群众休闲相结合,让红色氛围与温馨环境相结合。”
而如何用活用好用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关键在于理念创新、资源整合。江门市委宣传部坚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发展工作,将其作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抓落实,通过打造“七彩流动课堂”等特色党课品牌,总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两中心”融合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出新出彩的“江门经验”。
电视剧《狂飙》让江门成为网红城市,然而江门不只有“狂飙”,也不止步于“狂飙”。我们有理由相信,侨乡将不断书写出华美乐章。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庄英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