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清华校史馆2024-11-05 10:55 17973阅
1914年11月5日,应时任校长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君子》的著名演讲,到今年已整整110周年了。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梁启超在演讲中引述《周易》中的乾坤二卦所言,认为其最符合“君子”之标准。自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写入清华大学校规,又逐渐演变成为校训。 这场对清华乃至中国影响深远的演讲,也成为清华校训的肇始。 这次著名演讲发生在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在欧洲蔓延,世界动荡不安。中国则刚刚终结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列强环伺之下举步维艰、内外交困。本次演讲之前两年,即1912年10月,梁启超刚刚结束因戊戌变法失败而出走海外十四年的流亡生活,在清廷灭亡、民国建立后从日本返国。期间他遍历多国考察,体会到启发民众、健全民智的重要性,这正是梁启超本次及此后多次演讲的初衷。 演讲一开始,梁先生即阐述“君子”的含义。 “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 在简略比较英美教育与中国教育对人格养成的差异后,他引述了《周易》中“乾坤”二卦,来解析他所认为的“君子”: “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对“乾象”所言“自强不息”,梁先生认为,君子自励自强、努力不懈,就如同天体运转般永不停息,像苍天运行那样,刚健不已、百折不回,不能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无论顺风逆风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梁先生进而讲到“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自胜者强,如果有了“私欲之念”就难以做到自胜。他引述王阳明先生所说:“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自古以来忠臣先贤愤时忧国、以死报国,就是他们能抛开私欲、不计生死,果断勇毅,自励之功与天同德。 对于“坤象”所言“厚德载物”,梁先生说道,“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应如大地一般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当名气大、地位高时,要“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切不可小有才者,就“轻佻狂薄、毫无度量”。唯此才能“以膺重任”,“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清华大学第一个礼堂——同方部 这次著名的《君子》演讲在“同方部”举行,这里曾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同方”二字源于《礼记》,书中有“儒有合志同方”一句,“同方部”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梁先生在此次演讲中,对清华学子寄予殷殷厚望,他说: “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将来成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如果不慎沾染了坏习气,其传播之快如急如暴雨,则会坏了大事。他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在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镌刻在巨型校徽上并镶嵌在舞台正额,激励后学。由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得到清华大学认可,并成为清华校训。在此后的多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不断阐述对“君子”的理解,以及“君子”作为中华理想人格的人生哲理与实现途径。 清华学校时期的校徽 “ 精力集中、敬业乐业 1917年1月10日,梁启超先生再次到清华,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如何自我修养”,梁先生提出作事之要义在精力集中,为其作事之秘诀,以为必如此,其力乃大,“凡事不为则已,为之必用全力,乃克有成”。 梁启超主笔或创刊的报纸 “ 反省克己 在这次谈“如何自我修养”演讲中,梁先生还提出为人之要义在“反省克己”。当一个人在产生欲望冲动之时,要能够加以思索,这就是反省,比如“物非所有,固不能夺”。“反省而觉其不当,则收束其欲望,是谓克己”。 “ 高傲的志气 1924年6月,梁启超先生又一次为清华师生做演讲,题目是“怎样的涵养品格和磨练智慧”。此时的梁先生51岁,已经历了人生中各种重大事件和个人磨难,因此他在演讲中说到,“我现在不过把自己所曾走过的路,贡献给诸君”。梁先生认为,涵养品格首先是要养成“高傲的志气”。如果没有高傲的志气,就会被物欲所左右,在房子、车子等物质方面羡慕他人,甚至连人格都不顾,“大多数人品格之堕落皆由于此”。 “ 真挚的信仰 在1924年6月的这次演讲中,梁启超还认为,光有高傲的志气还不够,因为“青年人多有之,不过多因为操持不坚,后来日渐消磨至尽”,因此还必须济之以真挚的信仰。“信仰者,就是除开现在以外,相信还有未来远大的境界”。 “ 趣味的生活 梁启超进而讲到,“趣味的生活”对涵养品格和磨练智慧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其本人的“自得法门”。梁先生认为,“责任心”和“趣味”是其人生观的基础,“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 看淡成败、看淡得失 1922年12月27日梁启超应邀为苏州学界做演讲,主题是“为学与做人”。他提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人的标准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校教育可以教会你学识,但如何做到“仁者不忧”,首先要知道之所以“忧”,无非是在意得失与成败。因此唯有看淡成败、看淡得失,才能“仁者不忧”,才能自强不息。 “ 心地光明、意志坚强 在不惑、不忧基础上,如何才能做到“勇者不惧”呢?除了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情操,还需要坚定的意志力。为此,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还强调了两点,即要“心地光明”,如同孟子所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要“意志坚强”,只有意志磨炼到家,才能不为劣等的欲望所牵制。 梁任公先生演说辞 梁启超 《清华周刊》刊登《梁任公先生演说辞》,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出于此。 责任编辑:杨嘉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