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发布02-08 11:20 8472阅
江门第一站
猪脚面
据说在上世纪20年代,外海的摊贩就流行挑着担子,边走边敲着竹板叫卖外海面。到上世纪30至40年代,外海乡人口聚集,十分热闹,街市上出现了泽记、东和、南记等“前店后厂”的面铺,还有一些卖外海面的大排挡,所用的外海面都是自产自销。
那时,流动摊贩不分昼夜地穿梭在街上,24小时都有外海面供应。他们以两块厚竹板互相敲击,发出“独得独、独得独”的响声,清脆而富有节奏感,以此招揽顾客。当时,很多外海人喜欢吃外海面,有人甚至每晚都要吃一碗外海面,才能睡去。
外海面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象出现。虽然没有了沿街叫卖的风情,人们还能在一些老字号店铺里吃到现点现做的外海面。此外,有些店里还有箱装的外海面出售,甚至在部分超市里也能见到外海面的踪影。外海面也被视为地方特色食品,当作送礼佳品。
江门第二站
新会陈皮鸭
新会陈皮八宝鸭,是江门宴席上的一道特色名菜。这道菜历史由来已久,它发源于江苏,是从古菜“出骨母油八宝鸭”演变而来,清代时就是有名的苏州特色佳肴。
传闻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八宝鸭情有独钟,并将烹制者带回紫禁城,给予七品御厨的官职,八宝鸭也就此成为了清代宫廷的名菜。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曾经带着“贵族”光环的八宝鸭走出高墙,几经周转,传至岭南地区。八宝鸭遇见陈皮,成就了一种因地制宜的经典味道。
江门第三站
古井烧鹅
相传七百多年前,在新会崖门宋元海战结束后,一位在南宋宫廷里负责制作烧鹅的御厨,携女逃到银洲湖西岸的仙洞村,开了一家烧鹅店,凭借娴熟独到的手艺,很快远近闻名。御厨的女儿长大后,嫁到银洲湖东岸的古井,也将烧鹅手艺带到古井,古井烧鹅由此而起,并代代相传到今天。
古井烧鹅选用广东四大名鹅之一的开平马冈鹅,用宋朝延续下来的宫廷烧鹅做法,使得烧鹅肉嫩爽口,鲜香多汁、齿颊留香。
江门第四站
龙口牛肉火锅
据说,龙口吃牛肉的传统和当地南迁的鲜卑后裔有关,历史演变,他们一路南迁至龙口定居,当地也逐渐形成了宰牛、吃牛的习俗与技艺。“七上八下”,一口吃下去,真的鲜掉眉毛!
龙口牛肉吃法多样,备受欢迎。欧蕊荣 摄
烹牛方面当地独具特色,如龙口传统喜爱冲菜牛肉的做法,当地有“冲菜牛肉,斫烂斫烂,分开两餐”的童谣传唱。其做法是把牛肉剁碎,配以冲菜、马蹄、陈皮、沙葛、老姜的碎粒,把碎粒搅拌蒸熟。这道菜以佐料补充牛肉的味道,使菜式中既有牛肉的鲜味,又有陈皮的清香、老姜的生辣、马蹄的爽口,又能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增加人们享用牛肉的需求,成为龙口人的至爱。
其他如花生炆牛蹄、牛肉云吞等菜式都富有地方特色。
来源:南方+、江门发布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李雨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