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4-02-05 22:50 5359阅
签约共建 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此番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江门开展“组团式”结对共建,是贯彻落实《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度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坚持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开展理论宣讲、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推动提升基层理论宣传普及水平,培育壮大基层理论宣传人才队伍,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的坚实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党支部结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我市在此轮全省开展结对共建工作的创新举措,将为我市构建侨乡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矩阵”赋能增效,在党建引领下发挥社科理论单位党支部的独特作用一一结对,压实结对的任务,确保共建创新结出硕果,努力培育省和国家级的优质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丽表示,学院将发挥人才、科研、资源优势,通过深入调研,分清各县(市、区)不同的地域特色,摸准不同地区群众的“需求清单”并研定课题,做好精准供给;通过分众宣讲,瞄准群众需求制定“课程清单”,以场景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把理论逻辑转化为现实道理,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百姓语言;通过精心培育,打造一批省内知名、国内有名的理论研究成果和项目课程,同时将充分发掘利用江门侨乡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科学整合,努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
深入调研 了解江门历史文化底蕴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邑文化和侨乡文化独具魅力。近年来,江门依托本土丰厚的文化资源,做了许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多项工作位于全省前列。
去年,市委宣传部在省内创新构建了“纵向深耕+横向拓展”的侨乡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矩阵”,项目获评2023第十届“粤治—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创新类优秀案例。同时,通过多元结对打造行业特色实践阵地或项目85个;《“艺术党课”: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多场景落地见效》作为全国80个案例之一、全省3个地市之一,入选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江门:以“金扣子”思政课PK大赛为抓手 有效提升学校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获评全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1人获得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开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功入选2023—2024年度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创建单位,《江门音乐党课》入围全省“百部党员教育优秀电视片”,全省第二个“广东音乐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薪火站”落户江门,新会区“葵乡红声”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基层宣讲示范队伍”;进一步打造了“音乐党课”品牌,累计开展课540多场次,受惠党员群众超116万人次,实现跨级别、跨区域、跨类别“流动”服务;在全省创新实施文艺志愿结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机制”,联合省文联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动“广东音乐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薪火站”落户江门;创新建设“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推出“文明实践15分钟服务圈合伙人”项目,开展“爱心系列”文明实践活动1300多场次,服务群众超4.8万人次。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有滋有味、出新出彩,“飞入寻常百姓家”?围绕这个话题,大家齐坐一堂开展座谈交流,思想碰撞。
“江门探索的创新实践经验深受群众喜爱,为华南理工大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今后双方的结对共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少萍表示,接下来,需要精准对接基层的需求,构建差异化的理论宣讲体系,把学院每个教研室的理论特色与江门每个地域的不同文化角度联系起来,最终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打造示范性实践基地。此外,还要创新宣讲方式,拓宽理论传播的渠道,共同提升基层理论宣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宣讲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基层宣讲 为市民群众群众送上“精神食粮” △覃辉银教授现场进行了“弘扬华侨精神用好侨乡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程”的宣讲微课堂。 △彭小兰教授现场举行了从“蓬江样本”到“蓬江经验”——对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思考主题微课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蓬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王晓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题进行专题宣讲,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结合,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实践意义,深入浅出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教授有感而发,在侨博馆的展板下、蓬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灯旁,展开了接地气的微课堂宣讲,引来参观群众驻足倾听。
“华侨先辈在海外辛勤打拼,为新中国建设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我深受感动,深感钦佩。同时,我也得到了启发,江门侨乡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江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一个重点抓手。”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覃辉银表示,接下来希望能再深入挖掘侨乡资源,推动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争取让侨文化精神为江门的文明实践增添新的元素,发挥新时代的作用。
江门日报(记者/凌雪敏 通讯员/聂继业)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李雨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