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报2023-12-03 20:15 7083阅
近年来,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军分区、市委教育工委立足侨都特色,充分挖掘侨红色资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倾力打造了“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专题宣讲、中华武术进校园、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亮点和品牌,厚植海内外青少年学生家国情怀,持续汇聚爱我国防、强我国防的精神意志。江门市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成效突出,近日,《中国国防报》头版头条重点关注江门青少年国防教育工作情况。现全文转发如下:
“开展‘咏春进校园’活动,不仅为了让学生了解咏春文化,更希望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沙坪街道第一小学体育科组长罗可童介绍,在江门市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指导下,全市中小学校利用体育课、课后服务时间,因地制宜开展咏春拳、蔡李佛拳等拳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强身健体、树立从军报国志向。 今年7月,江门市军地联合出台《江门市聚力实施“六大行动”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的措施》,推开“六大行动”,即“专题课程”教学行动、“武术育人”品牌行动、“专业队伍”提升行动、“环境氛围”优化行动、“示范学校”创建行动、“强我国防”实践行动。高质量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需要配套支撑,“六大行动”让学校国防教育有了“操作指南”,推动建强教育队伍、拓展教育阵地、浓厚教育氛围。 “立正!注意,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小雪时节,江门仍温暖如春。正值广州大学台山附属中学八年级军事训练课,操场上传来“兵教师”李建民响亮的声音。为进一步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该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健全政策体系,推出多项举措培养使用“兵教师”。退役军人李建民受益于政策支持,通过教师招聘考试,顺利登上三尺讲台。他把军人作风、军事技能融入体育教学中,开设军事训练课,在菁菁校园播撒崇军尚武的种子。目前,江门市有80余名“兵教师”在40余所学校任职,他们主动开办国防教育讲座、设计红色研学路线,成为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骨干力量。 周文雍、龚昌荣、林基路……江门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富的城市,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感人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是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鲜活教材。为此,该市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英雄人物“走”到身边来,进一步浓厚国防教育氛围。 △具有江门特色的国防教育文化正在侨都大地全面展开。 “《木棉花开》是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我步入人生新阶段的‘第一课’。”五邑大学大一学生冯秋雨告诉笔者,今年9月军训期间,由学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木棉花开》,让台下的她泪流满面。主人公周文雍与陈铁军在生命最后时刻,以刑场的枪声为礼炮,举行了“婚礼”。“英雄虽去,但精神不灭。这部情景剧让我们铭记历史,激励我们用理想照亮未来的路程。”冯秋雨说。 五邑大学是广东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该校积极响应落实“六大行动”,将国防教育工作写入学校重点教育日程。“创作《木棉花开》情景剧,是我们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的有益尝试,参与创作和演出的师生,既是国防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接受者。截至今年9月,该剧共演出35场,全市约3.5万师生观演。”该校负责人介绍。 浓厚的红色育人氛围激发适龄青年参军热情。今年,该市报名应征人数再创新高,更多高素质兵员走进军营。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庄英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