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2023-11-14 22:24 6765阅
11月13日,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第22期刊登文章《解码舞台艺术背后的创作经》,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江门戏剧现象”,深入探寻江门舞台艺术精品力作纷纷“出圈”背后的华侨题材创作经,点赞江门主动谋划、坚守挖掘、串珠成链,打造“中国侨都”题材文艺精品,推动“中国侨都”文艺精品常态化开展巡演。
以下为江门部分内容
主动谋划、坚守挖掘、串珠成链、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创作动力、紧扣时代脉搏、深耕文化沃土……这些都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岭南文化海纳百川,生生不息。近年来,广东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粤剧《碉楼》、舞剧《侨批·家国》到客家山歌剧《血蝴蝶》,从“江门戏剧现象”到“梅州现象”。日前,记者走访多地,邀约专家,寻找舞台艺术精品力作纷纷“出圈”背后的创作经,梳理文艺创作展演、本土团队培养方面的实招和经验。 华侨题材的创作经 广东是华侨大省、侨务大省,对于侨文化,著名侨乡江门有着自己的探索,不断让人感受到它的壮志雄心。 当下,首都北京的市民和游客正领略到新一轮的侨乡风韵和家国情怀。 梁启超雕像。冯瑶君 摄 “侨·梁”——梁启超与近代华侨华人展览、“侨批中的党史”——江门侨批活化研究成果展、江门首部华侨主题电影《故园飘梦》首映和捐赠入藏……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在首都遇见侨乡·广东江门主题月活动”从10月中旬延续至11月底。一系列深挖华侨文化的精品在这里得到推介,并走向更大的舞台。 “活动反响非常好,每天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很多人反映,展览内容鲜活、通俗易懂,演出既庄重严肃,唱响了主旋律,又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很吸引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门侨乡文化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这对于开展文艺创作很有帮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人们从侨批中可以看到党史,看到海外侨胞在历史的进程中如何认识、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从中可以挖掘出很多动人的故事,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就非常有感染力。 诵读剧《侨批·中国》。郭永乐 摄 张春旺告诉记者,现场不少市民表示,看过这个展览后非常想去江门侨乡看一看,亲身感受侨乡文化的氛围。 据统计,近年来,江门18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六成是侨文化题材,九成是江门特色题材。 和张春旺一样,对江门的侨文化以及相关文艺作品充满喜爱和研究的专家不在少数,华侨题材的创作经可以从中寻找到答案。 日前,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暨江门戏剧现象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戏剧文艺名家齐聚一堂。在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看来,星空般灿烂的华侨文化是江门文艺创作的丰厚题材。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俭认为,江门华侨文化丰富多彩,顺应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记载着世界的风云变幻,是值得永远开采的富矿。 记者梳理发现,江门市以规划引领发展构建政策扶持体系,以创作激发活力加大资源扶持力度,出台《江门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江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江门市文化强市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艺发展政策和举措。 2022年,江门出台《江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揭榜挂帅”行动方案》,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约100万元,按照“以我为主,合作共创”总要求,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团队共同打造“中国侨都”题材文艺精品,整合江门演艺人才资源进行深化创作,推动“中国侨都”文艺精品常态化开展巡演。 以舞剧《侨批·家国》为例,江门克服经费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本地艺术专业人才,将芭蕾舞剧《侨批·家国》转化为更接地气的现代舞剧。通过一部剧,实现了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本土文化元素更好融入传播和资金节约等多重效果,并实现了文艺精品本土化常态化演出。 舞剧《侨批·家国》。郭永乐 摄 近年来,多部具有浓郁侨韵的文艺精品孕育而出,呈现井喷之势。《侨批·中国》《侨批·家国》《赤胆忠心龚昌荣》《碉楼·寒燕归巢》《侠影咏春》,以及新编粤剧《碉楼》……都有着“五邑人写五邑事、侨乡人演‘华侨戏’”的特点。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在不同场合表示了“以打造‘10张城市名片’为抓手,推动江门文化强市高质量发展”的满满信心。她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动谋划、坚守挖掘、串珠成链,江门将开出更多美丽的侨乡文化之花,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庄英业
三审:钟建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