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全媒体2023-09-26 09:20 8199阅
提起中秋节
大家都会想到
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侨乡江门的传统习俗
你又知道多少呢?
快随江报君一起了解吧~
△何雯意 摄
中秋节当晚,许多江门人家在吃完团圆饭后,会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朝月亮的方向焚香礼拜,小朋友祈求学业进步,成年人希望万事顺意。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拜月光后合家围坐,沐浴月光下,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畅聊身边趣事,欢声笑语、觥筹交错间,情意绵绵。
△周华东 摄
过了八月十五,意犹未尽怎么办?没事,对于江门人来说,还可以在八月十六夜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来源:新会区融媒体中心
中秋临近时,江门的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圆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新会鱼灯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新春或者中秋佳节挂鱼灯是新会的民间习俗,其造型独特而别致,寓意安康吉祥。有人说,点燃鱼灯就是点燃心里的花好月圆。
△严建广 摄
在江门蓬江区棠下镇和台山市的一些地方,有烧塔祈福的民俗。烧塔拜月时,村里会搭建起砖塔,用大块的瓦片做塔基,紧接着一层一层地往上垒瓦片,形成一个圆锥形状。村民们把堆放在砖塔周边的干柴扔进塔里,浇上易燃物引燃干柴,直到把塔身烧得通红,火焰嗖嗖地往上蹿,高达4至5米。夜空下,火苗与明月相映,塔内火光熊熊伴着劈劈啪啪之声,象征祈求生活的红火兆头。
△来源:开平市融媒体中心
每年的中秋节,蓬江区棠下镇、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开平的护龙村等地都有舞火龙的习俗。长达数十米的火龙穿梭在村场和村巷,还伴有醒狮,沿路火光闪烁,火龙在锣鼓声中欢腾起舞,热闹非凡。始于祈福,世代传承。一条“火龙”在侨乡舞动数百年,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承载的不仅是侨乡儿女对美好生活、中秋团聚的不变期待,也蕴藏着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延续。
俗语有云:
“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得餐饱。”
可知中秋节对饮食的重要
除了月饼之外
许多江门人家中还会必备以下几样东西
每样都可谓“有段古”(有故事)
△来源:摄图网
柚子,江门方言:“煲碌”。按照传统,中秋节江门每家每户都有吃柚子的习俗,一方面因为柚子的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另一方面“柚”和“佑”以及粤语的“有”谐音,寓意吉祥行大运。中秋节将柚子摆上桌,寓意着保佑家人平安,希望未来的生活更顺利、幸福。早些年,家长还会将柚子皮做成一个提灯给家里的小孩,拎着走街串巷去。
△来源:江门日报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吃月饼已经成为江门人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特色农产品丰富,因而诞生了许多中秋特色食品。除了传统的莲蓉五仁馅料月饼,还有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月饼,如:睦洲豆沙月饼、双合“牛屎饼”、台山冬蓉月饼、新会陈皮月饼……如今,虽然月饼款式层出不穷,但散发着“家乡味”的五邑特色月饼却最受青睐。
△来源:摄图网
中秋赏月吃芋头是五邑地区的一大特色。粤语中,“芋头”与“护头”谐音,于是便流传开来“剥芋头能够辟邪消灾”的说法。每逢农历八月十四这一天,台山人、恩平人会提前制作芋头包、芋头糍,等次日再将制好的芋头包、芋头糍和先前已准备好的月饼、菱角、柚子、椰子等一起拿来拜神。
△来源:摄图网
中秋嗦田螺,是传统,也是口腹之欲。江门人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又因为田螺的螺和粤语"攞"的发音一样,而粤语中"攞"的意思是拿、索取。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攞)",中秋节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也寓意着五谷丰登的意思。
△梁少华 摄
在江门恩平,一直都有“吃濑粉、过中秋”的习俗,因外形很长,成为代表喜庆的食品,寓意长长久久。每逢中秋、重阳等节日,恩平家家户户会提前制作,吃濑粉应节,还有月饼、芋头、水果等礼品用以祭月、拜月、赏月,以此祈求家人及亲朋好友能团圆、健康平安。
年年中秋,岁岁月明
天上人间,共此良辰
小时候过中秋
想玩漂亮的花灯,吃各种口味的月饼
长大后才知晓
藏在美好节日背后的爱与陪伴
才最不可替代
节日将至,祝福大家:
家好月圆庆中秋!
责任编辑:李芳菲 袁媛 方艺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宁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