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2023-05-08 23:50 8162阅
南方五月荷露尖,
北方海棠始盛开。
相距2200多公里的两地,
因为一个人紧紧相连。
梁启超雕像。冯瑶君 摄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在清华大学校训前,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字句被学子反复读起。在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年轻游客借助AR技术想象先生当年的生活。在启超故里江门新会,孩子们唱起《少年中国说》,旋律在先生故居久久回荡。 150年很长,长到今日之中华民族,历尽千帆,已如先生所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50年很短,短到我们今天再念起先生,那些爱国救国、自强不息的故事常说常新,归来仍是少年模样。 五四青年节,短视频《如何快速变老》刷屏走红,网友们纷纷讨论起保持年轻的方法。当天,南北两地同时举办梁启超主题活动,此时我们才发现:以吾辈之努力,创造少年之中国,那么终我们此生,都将是中国之少年。
清华之根 一次演讲和一个概念,对清华影响深远。4月22日,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暨2023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致辞中,向台下学子回忆起梁启超与清华园的情缘牵绊。 “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深植下清华文化的根。” 1914年,梁启超应邀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作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任公先生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全人格,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成为了清华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清华学子情系家国、担负使命,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4月22日,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南方+ 申红洲 拍摄 也是从这时起,梁启超的人生轨迹与清华园牵绾相连:1914年底,先生到清华西工字厅“假馆著书”。1920年,先生开始在清华系统地讲授“国学小史”。1922年,先生又正式受聘成为清华讲师,教授“中国学术史”等课程。1925年,先生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参与制定了国学研究院初创时的规章制度、学生招生与培养方案,引领了一代国学研究的潮流。 正如梁启超在为《彻底翻腾的清华革命》一书撰写序文时所说:“我与清华学校,因屡次讲演的关系,对于学生及学校,情感皆日益深挚。”再后来,梁启超三位公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也先后求学于清华大学。 “任公先生的一个概念,凝聚起振兴中华的魂。”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新名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一年后,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他说:“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时代,梁启超首创“中华民族”一词似万钧之力,避免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危机,为中国走向统一、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凝聚起后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对于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和使命担当。 今日世界风云涌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份凝聚力仍是时代之需。
故居之新 华灯初上,位于天津市意风区的梁启超纪念馆灯光如幻,动感光影再现列强环伺、风雨飘摇的年代,战火风云下梁启超波澜壮阔的一生如画卷徐徐展开。纪念馆内,游客通过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身临其境感受梁启超的爱国之心和家风教育。网友李小仙全程用视频记录下了灯光秀全幕:“人活一世能被后人记住并且纪念,让人感动。” 另一边,位于江门新会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经升级修缮,重新开放。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纪念馆吸引了逾2万人次前来打卡,人流量是去年同期近10倍,成为文旅“新地标”。 梁启超先生出生在江门新会,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最后落脚在天津。南方是先生的起点,北方是先生的终点。多年来,两座城市精心保护着他的故居和寓所,并分别在2001、2002年建成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和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向后来人反复讲起先生的故事。 20年过去,纪念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把先生的故事道给更多中国少年听? 图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南方+ 杨兴乐 拍摄 4月22日,由江门市委、市政府,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及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主办的“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在启超故里——江门市新会茶坑村的大礼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邑大学等院校的文史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 南北更频繁的互动,成为了两地纪念馆的共同心愿。天津梁启超纪念馆馆长徐燕卿提议:“我想和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一起,和其他有志于研究梁启超先生及其家族爱国思想的人士携手,共同发扬和弘扬梁启超先生及其家族的爱国情怀。”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文物保护部主任陈天然说:“未来我们将和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一道,共同联合办更多展览。”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庞光华表示欢迎:“我相信,类似盛会有利于推广梁启超先生卓越的贡献,将产生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影响。” 从“硬件”聊起,更多“软件”的合作打开了梁启超研究者的思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建议:“弘扬梁启超的精神,可以跟高校合作,进一步挖掘梁启超先生的思想,推动梁启超先生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研究,使梁启超先生的研究推向世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说:“我们收集梁启超的全集(重新校勘的版本)以及文物,然后举办研讨会,这样的活动应该持续下去。我建议结合当地文化,在这里办文史小学中学,请学者来教小朋友,培养更多人才。” 存先生之故居,研先生之精神,这些故事就永远不会老去。
故里之念 石板巷蜿蜒通幽、青砖房错落有致,读书声声声入耳,陈皮香沁人心脾,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在茶坑村徐徐展开。 “祖父幼年是伴着茶坑村的灵山秀水和纯朴乡风成长的,他深受这个‘半耕半读’寒门士子之家‘立德重教’家风的熏染。”梁启超孙女、梁思达之女梁忆冰回忆。 150年前,梁启超出生于江门新会茶坑村,在此生活学习,接受文化熏陶,启蒙爱国思想。150年后,启超故里持续铸魂塑形,既沉淀了先生的精神文化,又焕发出茶坑村文化振兴的风貌新颜。 去年,江门市与清华校友总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美术学院、国学研究院、校史馆、档案馆等开展合作,共同编制《茶坑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梁启超故居及周边环境风貌控制导则》《新会茶坑村建筑修缮改造与环境提升工程方案》,对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旧乡府等建筑进行修缮及布展,携手加强启超故里建设。 梁启超故居本体、怡堂书室、回廊盖瓦等修旧如故。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修旧如故,留住乡愁。通过全面修缮、加装防雷系统,梁启超故居本体、怡堂书室、回廊盖瓦等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强化了文物本体的耐久度和美观度。同时,梁启超故居东侧6栋旧建筑物经过修缮改造,实现了“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的景观效果。 民生为先,活化利用。除了对围合的广场进行景观打造,梁启超故居周边还增设停车场,重新修整了道路和商业街区,历史文化气息更浓厚,村民居住环境更舒适。“我们很喜欢去‘小黄楼’散步,晚上这一带亮起灯来就更漂亮。”梁姨口中的“小黄楼”指改造后的茶坑旧乡府。 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馆长邓健冰介绍,依托梁启超故居及周边环境修缮工程,新会区精心策划了系列展陈。梁启超故居主要展示梁氏家族家世;纪念馆专题展出梁启超生平事迹;仁堂专题展出启超家风家教;旧乡府专题展出启超教学历程及学生事迹;大礼堂主要展示启超先生与清华大学的深厚渊源,并作为日常开展会议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供销社主要设置为梁启超数字图书馆及文献展示、文创销售中心;衷玉梁公祠、有立梁公祠主要展示茶坑村文化。 今年3月,梁启超故居所在的茶坑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启超故里·小鸟天堂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江门正推动茶坑村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22年家乡变化实在太大,连村前的小路都不一样了。”2001年,梁启超外孙女、梁思宁之女章安秋来到茶坑村,参与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建成典礼。近日,她再次回乡并点赞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和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当地党委政府、父老乡亲对外祖父的感情深厚依然,这让我很激动、很感动。” 时光荏苒,故乡人民对先生的思念,从未停止。
后人之思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贯穿了维新变法、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 前人的一生波澜壮阔,而后人始终跨越时间空间,传承先生的家国梦和好家风。 作为启超故里,近年以来,江门市、新会区高度重视研究、弘扬与发展梁启超的文化精神内涵:“以文塑旅”——修缮启超故居、打造启超公园、命名启超大道,延续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区;“以文为媒”——将每年5月定为“梁启超文化月”,在全市打造“无负今日书房”,让梁启超的精神文化价值融入城市景观、融入青少年教育;“以文搭台”——组建梁启超研究学会、启超家教家风宣讲团,成功打造“少年中国说”国际文化交流品牌,累计吸引50万粤港澳台及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根魂梦”的文化纽带。 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的今年,江门还专门策划举办了“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专题报告会、“前哲垂范 文津日新”——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座谈活动、“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暨“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梁启超文化月暨万人诵读《少年中国说》活动等十大活动,持续擦亮启超故里城市名片。 “强国梦 中华情”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览。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从侨都到首都,启超故里和清华大学多次南北呼应,紧密互动。 4月22日,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暨2023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学术活动开幕;“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在江门同步举行。4月28日,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活动、梁启超先生专题展开幕式分别在清华大学和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举行,两场盛会跨越空间,云端连线对话,擦出更多火花。 “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今日之中华民族,正如梁启超当年所愿,繁荣强盛。今日之启超故里,传承先生之精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少年之城”,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庄英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