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落实省委“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战略部署——以学术助力侨批焕发新活力学术座谈会在五邑大学举行,本次座谈会由江门市委宣传部、五邑大学联合主办,广东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承办。会上,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院专家、学者集中学习了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关于做好新时代“侨”文章的讲话精神,并围绕持续深入挖掘研究、保护活化侨批等问题进行探讨。在座谈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学术见解,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思维碰撞,为江门接下来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提供学术支撑,让侨批持续焕发新的活力。江门是中国侨都,侨文化底蕴深厚,江门的侨批具有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近年来,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的推动下,我市实施侨批保护活化利用十大行动,多形式、多渠道弘扬传播侨批(银信)文化。全国首创发掘“侨批中的党史”,共挖掘出16期“侨批中的党史”故事。在首都北京举办“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展”;
周华东 摄
中央电视台在江门拍摄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在央视4套黄金时段播出;首创侨批原创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首演;创排沉浸式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在江门首演,侨批原创文艺精品吸引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目光;

诵读剧《侨批·中国》首演剧照。郭永乐 摄
举办“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11月4日,广东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管理好侨批文物,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让侨批焕发新的活力,我市从事“侨”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为之振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在我看来,碉楼、银信等‘侨’资源正是凝聚海内外侨胞共识、统一思想战线、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纽带。”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雄在分享以学术助力侨批焕发新活力的总体思路和设想时说道。张国雄认为,广东是“侨”资源大省,而江门拥有逾530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要主动担起侨批挖掘保护、活化利用的使命担当,传承弘扬“侨”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力量。“我认为聚焦侨批之余,也要放眼整个五邑地区如开平碉楼、侨胞名人等“侨”资源,加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争取建立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让海外侨胞的根有迹可循,用乡情拉近与侨胞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身为中华儿女的荣光。” “从华侨家族的经历中挖掘鲜活故事,用小切口讲活‘侨’文化,我觉得大有可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石坚平建议,可以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通过举办征文、征集老物件等活动,借助群众的力量发现侨都新故事。五邑大学广东侨文化研究院院长刘进认为,侨批是最直观体现华侨华人家国情、感受乡情的载体,是解读其他“侨”资源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要以侨批为“龙头”,对江门“侨”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挖掘和保护。然而,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侨批在民间被转卖,难寻踪迹,为侨批的研究带来遗憾。因此,刘进在会上提出了“抢救、研究、活化,政府、高校、民间”这组侨批挖掘保护关键词。“研究挖掘侨批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对侨批资源持续挖掘。这需要政府、高校、民间通力合作。”刘进建议,政府可以给予提供侨批资源的群众资金支持、荣誉奖励等,引导群众参与到“侨”资源挖掘中来,最大限度把本土侨批留在五邑。同时,政府还应不遗余力地支持高校学术研究,充分挖掘侨批背后的鲜活故事、文化内涵,并借助文学文艺界、媒体等力量,在研究基础上做好侨批的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