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2-06-21 21:45 5691阅
近两年,
江门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在细、小、实上下功夫,
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
获得感、幸福感!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提出,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
推动侨乡文艺精品实现本土化培育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场馆,既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厚重文化,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江门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侨博馆新馆升级改造主体工程和陈列布展工作也基本完成。改扩建后的市图书馆“颜”“智”大增,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今年38岁的蔡志鑫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来江门工作10多年了,每逢周末就带着孩子到市图书馆阅读,他说:“江门崇文重教美名远扬,这几年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加强,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了解,江门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全覆盖;去年新建7个省文化和旅游服务“两中心融合试点”、17座“粤书吧”,全市“粤书吧”达到24座,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73个镇(街)的文化站全部达省一级站以上标准,是全省7个全部达省一级站以上标准的地市之一。
此外,“十分钟文化圈”“周末有戏”“结对子种文化进基层”“高雅艺术进景区”“公共文化进基层三百工程”等文化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把最新、最精彩的节目送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今年端午假期,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随着跨省旅游恢复,人们的出游半径进一步扩大。据市文广旅体局统计,端午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59.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79%和50.76%。
一叶可以知秋。
文旅产业的“火热”,
吹响新一轮
文化强市建设的冲锋号。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模式,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
南海之滨,西江与蓬江汇合处,江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水文条件,催生了陈皮、古典家具、小冈香等文化产业,成为江门一张张文化名片。在新时代,“崇文重教”的民风底蕴催动江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促进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民在晒陈皮。
江门购书中心是江门市民爱“打卡”的网红书店。这里经营图书种类有10万多种,数量将近60万册,是江门目前面积最大,图书品类最多的书店。其营业面积达5600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三。图书销售总量一度位居广东新华发行集团门店销售第一名。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江门通过举办任溶溶童书节,实现了优质童书展示展销、作品发布、作家交流、阅读互动、文创开发等功能,为江门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童书创作提供了展示、提升、发展和利用的专业平台。这是江门童书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将有力吸引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人才、企业、资本向江门集聚。
除了图书出版、销售等产业,与书籍相关的印刷产业也是江门近年来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江门还是“中国印刷产业基地”,据2021年印刷业年报统计,全市共有印刷企业1325家,营业收入217亿元,工业总产值227亿元,从业人数超过4.3万人。
去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期间,市委宣传部针对部分企业反映境外印刷业务需现场递交纸质材料,程序繁琐、办理时间长,不利于企业的快速生产等问题,研究开发了“私人定制”的网上申办系统,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审批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为1天,让全市印刷企业受益,助力企业平均增加4000多万元产值。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王鼎强
三审:钟建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