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2-04-06 09:28 11882阅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最爱的宠物死了、阳台上的花朵枯萎了,甚至挚爱的亲人离世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要面对的事情,会激发孩子对于“生死”的好奇或者疑惑。
有专家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能帮助孩子避免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清明节,就是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的一个良好时机。这一课,你给孩子补上了吗?
△北郊中心小学心理社团的孩子们接受生命教育。
不回避不欺骗不否定 接纳孩子的悲伤与恐惧
“爷爷种的龙眼树又长高了,很快可以结果了。”每次走过田间,9岁的希文总是感慨道。妈妈黄女士搂过女儿的肩膀说:“是啊,爷爷总是充满热情的,不仅精心打理自家的院子,还为村子种树,大家都称赞他是个好人。”
两年前,陪伴希文长大的爷爷去世了,这是她第一次直面“死亡”。黄女士担心孩子会害怕、迷惘,她说:“现在资讯发达,孩子从书上、课堂上、网络上都能学到不少关于生命的知识,如果大人避而不谈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甚至引起孩子过度恐惧;如果美化了死亡,则会让孩子误以为死后的世界很美好。所以,我选择跟孩子坦诚交流,她也清楚知道,爷爷不会再醒来了,虽然伤心难过,但是她不害怕。”
每到清明节,黄女士都会带希文去祭拜爷爷,鼓励她表达对爷爷的想念之情。“爷爷,我好想你呀!”希文说。黄女士从旁道:“只要我们不忘记,爷爷就永远不会离开。”
7年前,廖女士的丈夫因急病去世,当时女儿才4岁。直到两年后,女儿开始懂事时才跟她坦诚这件事。“当时女儿就哭了,非常难过。失去至亲的那种伤痛和遗憾,应该是这辈子都不会释怀的吧!”廖女士充分接纳女儿的情绪,也从不回避孩子问起爸爸的事情。
幸好,关爱和教育可以弥补遗憾。“我们家是一个很有爱的大家庭,大家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平时,我乐于带她去做善事,当志愿者,希望她成长为一个有爱心、善良开朗的人。很高兴,她做到了。”廖女士颇感欣慰地说。
开展生命教育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生死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死亡’?”近日,在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的心理团辅室,学生们在专职心理教师谢唐红的带领下,上了一节以死亡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课。
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接纳孩子们的情绪和言论,再加以理性引导。师生们探讨了“死亡意味着什么?”“当直面生死的时候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自然规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死亡呢?”老师循循善诱。
“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就没有遗憾了!”“把自己的技能和品德留给后代,让世界更美好!”同学们的分享让人感动而欣喜。
谢唐红说,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理解何谓“死”,才懂得如何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据悉,北郊中心小学会通过心理课、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心灵驿站”心理社团活动、家校心理课堂、家长会、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生命教育。
“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蓬江区丰乐小学德育老师麦绮敏表示,“比如语文课学习《丰碑》时,引导学生感受英雄的大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从而自觉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争当新时代好少年;比如可以结合近期东航客机坠毁事件召开主题班会,生命是宝贵的,又是脆弱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但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不愿意‘赤裸裸’地谈论死亡,所以死亡教育并不被广泛接受,这也是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中需要加强的一环。”一位不愿具名的小学教师说道。
生活点滴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
那么,如果家长已经决定要和孩子谈谈生死,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谢唐红表示,生活点滴都是最佳素材。
一是通过与自然现象的类比来谈。以花草树木的生命周期来类比人的生老病死,让孩子明白死亡和出生一样,都是必经之路。要对死亡心存敬畏之心,但是不必过于恐惧。同时要注意,在描述死亡的特征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不同的尺度。比如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能理解死亡就是“呼吸停止了”“心脏不跳了”“大脑停止运转了”等,那就不必往“肉体腐败”这个方面展开过于精细的解说了。
二是利用特定假期进行生命教育。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传统节日,带上孩子一起祭奠先人、先烈,并和孩子谈论这些节日的意义。
三是利用新闻或突发事件进行生命教育。例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交通事故、校园摔伤等事例,适时与孩子交流生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珍爱生命。
四是利用绘本故事、电影等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寿命图鉴》《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獾的礼物》《寻梦环游记》等,把死亡教育融入一个个温馨的故事中,易于被孩子接受。
(文/图 陈慕欢)
(责任编辑:伍诗璐 二审:陈淑婷 三审:司徒俊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