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宣传2021-02-05 22:30 16934阅
近日,“江门宣传”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以“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为主题的征稿启事。消息一经发出,江门全市干部群众踊跃投稿,以手中笔抒写心中情,传达出对新一年的美好希冀。
即日起,“江门宣传”将刊发入选的投稿美文,以此展示江门市和过年有关的亲情、友情、爱情、家风、家训等温情故事。目前,后台也正持续征集投稿中。
本次刊发的征文是:
红红年桔· 酸甜记忆
作者:台山市学业初级中学 何小群
进了腊月,超市里挂满对联等春节饰品,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童年过年的趣事记忆犹新。我对过年的记忆,总少不了年桔的影子,记下它,就记下了那又酸又甜的岁月……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我的童年,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与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我的童年不用像父母辈那样吃不饱、穿不暖,但跟现在的孩子比差远了。因为生活在农村,新衣服、零食、水果、玩具等成为我童年时期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唯有到过年的时候,这些美梦终于大部分都可成真。新衣服有了,花生、瓜子、酥角、年糕陆续有来,还有我最喜欢吃的年桔。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过年的前奏是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去镇上趁墟买年货。年桔计算着吊挂的个数买,花生瓜子计算着几家亲戚来拜年买……我在人头攒动的小镇街边蹦蹦跳跳,跟在妈妈后面总想着啥时候能有东西吃。年货买回来后,妈妈第一时间把它放到灶头上的挂篮里,说不能偷吃,要等到新年那天。于是,我便天天看着日历牌数日子,坐在灶头前一边烧火一边咽口水,想着红红的年桔,那酸酸甜甜的滋味似乎已经充盈满腹。
△喜庆的年桔。彭伟宗 摄
终于盼到年三十了,这一天,我和弟弟要帮爸爸吊年桔、贴对联。在我们家乡话中,“橘”“桔”与“吉”是同音字,又与民间吉利的口彩相吻合,历来成为礼仪仪式上的“贡品”。尤其是一年之始,几乎家家都会在门口、灶头、天井、神台等位置上吊挂年桔。爸爸会把年桔、大蒜苗、红包绑在一起,吊挂起来,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吊年桔、贴对联,这是我最乐意干的活,醉翁之意在于那红红的年桔。妈妈总会提前说:“年桔刚好足够,你姐弟俩不要偷吃哦。”但爸爸总会偷偷地塞一两个给我和弟弟,然后使眼色叫我俩赶紧吃。弟弟像小野狼那样一口就把年桔吞进嘴里了,那时的我则像对待珍宝一样,把那小小的年桔掰开十多瓣,一瓣一瓣地吃,吃着那来之不易的年桔,感觉味道好极了,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滑动,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吞咽下去。
在我整个童年时期,红红的年桔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过年食品之一。哪怕是现在最甜的巴西柑、皇帝柑、砂糖橘等,都不能跟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年桔味道相媲美。
△过年时在神台挂年桔。(摄影:何小群)
一串串红绿相配的年桔吊挂起来,春风吹进屋,年桔也快乐地摇动着,点缀着新年的美好、美化着节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民俗心理认同:桔(吉),吉利也;蒜(顺),顺利也。吊挂完年桔后,爸爸妈妈总会笑着对我和弟弟说:“我们把富贵吉利、顺顺利利请回家了。”而我和弟弟又计算着什么时候才过年十五,因为过了年十五,妈妈就会说,我们可以把挂着的年桔摘来吃。虽然那时候的年桔外皮已经又干又皱,里边的桔肉也干瘪很多,但我吃着还是美味的。我和弟弟会一个不落地摘着抢着吃,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年几乎都是相似的,又似乎各不相同。时代发展,生活变好,年货不缺,但小时候那红红的年桔,酸甜的味道,至今想来仿佛还唇齿留香,已经成为难以忘却的记忆……
△龚静/摄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钟建基 三审:司徒俊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