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南方日报2021-01-15 22:30 18614阅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1月15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幕,展出馆藏文物史料实物170件(套)。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出席开展仪式。
此次展出的文物史料实物包括五邑银信120封,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展出历史图片、图表近100幅。展览分为“何为银信、递送银信、游子之心、桑梓之情、报国之志、复兴之梦”六个部分,展示银信(侨批)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及五邑华侨华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家国情怀。
陈冀在致辞中指出,侨批是“中国第一侨乡”江门重要的文化瑰宝,是讲好江门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要以此展览为契机,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为侨批保护活化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思考。要重保护,探索侨批档案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的新路径,全面提升银信档案修复能力,开展银信数字化保护;要善活化,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民间收藏家各自的优势,夯实侨批基础研究,着力促进侨批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要巧运用,系牢情感纽带,引入潮流包装,创新侨批活化利用,让银信走出“深闺”。
“银信”是广东粤语方言区对海外华侨寄回国内家眷亲友的侨汇(银)和书信(信)结合体的简称。闽南语将“信”读为“批”,因此“银信”在福建、潮汕地区则被称为“侨批”。正因为每一封银信和侨批都是稀缺的、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造也不可替代,2013年6月19日,16万封中国侨批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其中有将近5万封来自江门五邑地区,银信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是海外华侨顽强拼搏、爱国爱乡精神的集中展现。
近代以来,国内灾祸连连和国外的淘金热,促使五邑地区掀起了移民海外的高潮,在1847-1882年间,约有二三百万华人出洋到东南亚、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地区。华侨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份对祖国、家乡、家人的热爱、信念与责任,使得他们将辛苦积累的银钱、物品,不断的寄给亲人,并附上一封书信,“银”“信”合一由此诞生。这些银信通过递送的特殊人群——“巡城马”以及民间或官方机构递送回国。
银信的信封正面一般包含收信人地址、姓名,寄信人地址、姓名,寄带银钱数额等信息;信封背面主要有代办机构的印章等信息。信的内容则主要是家信为主,信中往往附有银钱的分配方式和金额。
银信承载着华侨对家庭的责任,寄托着侨眷的希望,华侨远赴海外,无时无刻不眷恋家乡的亲人,一封封书信成为维系感情的纽带,表达着华侨与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银信带来的侨汇是近代五邑侨乡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五邑地区侨汇数量庞大,素有“四邑侨汇,为粤省冠”之说。
五邑华侨热爱自己的家乡,素将造福桑梓列为夙愿,他们将寄回家乡的钱用于投资兴办实业、发展交通等,以发展家乡经济;捐助兴办教育慈善公益事业等,以发展家乡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五邑华侨素来爱国,一封封“银信”就像一根纽带,将华侨与家庭、家乡、家国紧紧连在一起,它不仅是华侨对家人的一份责任和牵挂,更是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的体现。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经济建设时期,华侨的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延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期,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抗战时期,五邑华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捐献资金,接济难民,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以来,五邑华侨中掀起了支援祖国和家乡建设的新高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巨大力量。
(责任编辑:杨嘉蔚 二审:钟建基 三审:司徒俊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