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2-01-25 06:42 13047阅
生态兴则文明兴。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水融城、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魅力江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同时,首次提出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为宜业宜居江门发展绘就蓝图。
建设新时代侨都,打造幸福家园,江门的底气何在?信心何来?市自然资源局近期对我市资源禀赋进行了全面梳理盘点,为我市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蓄能蓄势。“接下来,我局将聚焦市委‘1+6+3’工作部署,立足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城市空间发展架构,围绕主城区聚核强心,四个副中心示范带动,多极点协同发展,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保障,精准配置空间要素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为我市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大美江门跃然纸上。
推动资源活化利用
让大美江门更有颜值
“江门青山隐隐、绿水迢迢,阳光海岸碧波千里,西江潭江浩浩荡荡,天露圭峰秀甲岭南,‘小鸟天堂’独木成林、万鹭齐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充满诗意的大美江门。
报告提出,要无比珍惜,精心塑造“山、水、文、城”共融的城乡整体风貌。呵护城乡自然肌理,高水平建设美丽海湾、万里碧道、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公园城市,让人们推窗见绿、漫步入园、悠然见山。一字一句,阐明了我市自然资源禀赋的突出优势和一块块“金字招牌”。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
作为广东海洋大市,江门拥有丰富的海岛、港湾、滩涂、旅游、渔业、海洋能等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据统计,江门全市海域面积达4880.47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14.8公里,约占全省的1/10;共有海岛352个(含赤鼻岛),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上川岛、下川岛分别是全省第二、第六大岛,双双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广海湾、银洲湖和川岛等海域具备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黄茅海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通道。
△湛蓝的海水、蔚蓝的天空、葱绿连绵的山峰、秀丽如银的沙滩,台山上川岛海岸线风光如诗如画。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同时,我市海岸带分布着海水温泉、红树林湿地、沙滩等自然风光,及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防遗迹、华侨出洋遗迹、华侨古村等历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构建‘一带两区两轴’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新格局,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推进江海联动、陆岛联动开发,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为江门的‘蓝色资源’赋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报告提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保护好、活化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宝贵资源,焕发甘化厂国家工业遗址、长堤风貌街等骑楼街新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地域风貌保护,长堤风貌历史街区、龚昌荣故居、甘化厂制糖车间、新会百年葵林等一批历史街区、红色资源、工业遗存和古树名木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通过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活化历史遗存,焕发新活力。”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人大出台了《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市政府出台了《江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该局编制了《江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持续开展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和保护工作,公布了市、县(市、区)两批历史建筑共159处并完成测绘工作,登记古树名木1854株。
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开平市赤坎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条(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新会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台山市台城老城中心历史文化街区、西宁市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
2020年,该局还组织编制了《江门市南粤古驿道专项规划》,普查梳理了江门市古驿道历史走向和本体遗存情况,构建了江门市古驿道市域总体线路布局,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古驿道线路保护和开发利用,效果明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江门
绿色是生态江门的鲜明底色。
报告提出,实施碳达峰行动,建设国家低碳示范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江门大行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整体保护,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科学构筑“三山两江一海湾”生态保护格局。
2019年至今,该局通过统筹使用各级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社会生态综合效应显著: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134.22公里,重点推进新会小鸟天堂、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开平孔雀湖等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2021年底,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鹤山沙坪河整治修复项目依托古劳水乡湿地系统,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达7.88亿元,打造了水绿岸美的滨水长廊,带动了河畔水乡发展,成为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矿山生态修复方面,近年来我市坚持“边开采、边复垦”,统筹落实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治理复绿工作,已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28个,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5个,矿山复绿治理面积达128.13公顷。
我市自2017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来,通过不断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当前,江门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2.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14%,森林蓄积量2484万立方米,均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排名前三;建成各级各类公园共177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6平方米,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规划构思。
前不久,江门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江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将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持续增加生态系统碳汇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江门。
△釜山人行天桥。
做优资源要素配置
让新时代侨都更加宜业宜居
江门处在承东启西关键位置,是大湾区辐射粤西、大西南的枢纽门户。
过去五年,我市全力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成交通投资99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随着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江门至湛江铁路建成通车,“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格局基本形成,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城市圈”。
助力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城市空间发展架构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从发展条件上看,江门陆地面积约占大湾区城市群总面积的1/6,而国土开发强度仅为12.7%,有大量未开发优质土地支撑项目落地,城市可塑性强。纵观大湾区,江门的各类用地价格优势明显,商业用地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仅1937元/平方米,商住用地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仅3936元/平方米,工业用地平均成交价仅480万元/公顷。
立足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市正规划建设面积达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集聚区,这是广东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同时,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还提出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区域影响力,打造四个副中心,促进多极点发展,推动各区域资源、产业优势互补,发挥资源最大效能承接产业落地、人才集聚。
“承接产业落地,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资源要素保障是前提。”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要素的市级统筹,配置上向大型产业集聚区倾斜,向先进制造业倾斜,强调“项目为王”“效率优先”“入链入群”,全力支持工业振兴;做好重点项目报批服务,确保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和开工建设。同时,科学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结合市场变化安排供地时序,保持土地市场需求的健康稳定。
围绕“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中的“一主”(主城区),该局将在规划和配置上推动主城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近期重点通过强化枢纽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实产业支撑等措施,集中力量建好滨江新区、枢纽新城,打造集中体现江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央活力区。
围绕“四副”(四个副中心)建设,该局近期将重点加快推进平台整合、道路交通互联、产城融合、低效用地提升等,推动中欧合作区建设为国际化特色产业示范区;积极支持银湖湾滨海新城和港澳产业新城建设,按发展时序落实要素配置,逐步开展基础设施配套,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城和港澳产业新城建设为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通过加快推进台山、开平之间的交通互联,项目安排上进行区域协调布局,共享公共服务,拓展翠山湖工业园和台山工业新城产业平台,推动台开同城片区建设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环镇海湾建设为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重点保护大隆山、紫罗山形成的镇海湾生态本底多样性,高标准建设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等,强化第一产业、旅游服务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打开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
△围绕“四副”(四个副中心)建设,市自然资源局将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等工作。
围绕“多极点”布局,该局将以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园为极点,近期重点明确特色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土地开发建设强度,保障基础公共服务,增强特色产业园区的承载力。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一个音视频窗口,两台智能终端设备,“零出关”“免跑腿”拿到不动产权证……去年4月,澳门居民郑小姐通过设在澳门江门同乡会的“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顺利完成其在江门的纳税申报和不动产权证业务办理。这是市自然资源局大力实施不动产登记“跨城(境)办理”的一个缩影。
一座城市值不值得投资发展、置业安家,除了要看资源、配套等硬件和规划,也要看到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营商环境等“软实力”的体现。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立足自身职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行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办理页面统一、全流程“无感切换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优化了我市营商环境。
同时,大力推动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畅通了城市路网,加强城与产之间的联动。科学引领规划建设,先后完成《江门市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江门市城市体育设施规划》《江门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制定并得到落实。
去年,蓬江区紫茶群福学校、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学校相继投入使用;枢纽新城体育公园、高新区文化广场人防工程、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会书院修缮(二期)、鹤山市体育中心运动场改造工程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也先后完工,不仅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更完善了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擦亮宜业宜居的城市品牌。
“江门的城市规划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引领,为城市品质实现大提升奠定了基础。”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主任古德泉评价道。
从深圳到江门投资创业6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志强对宜业宜居的江门深有体会。“我们好多同事来到江门后买了房、结了婚,落地生根。今后,江门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才来这里创业、就业和生活。”他说。
城乡宜居环境美,诗意江门入画来。如今,一个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功能融合、职住平衡的宜业宜居江门正崛起于珠江西岸,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数说
江门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
江门全市陆域总面积约占大湾区城市群总面积的1/6;国土开发强度仅12.7%,有大量未开发优质土地支撑项目落地,城市可塑性强;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面积约1395平方公里,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
全市海域面积488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15公里,约占全省的1/10;共有海岛352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广海湾、银洲湖和川岛等海域具备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黄茅海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通道;
全市森林覆盖率45.14%,森林蓄积量2484万立方米,均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排名前三;红树林面积约866.7公顷,在大湾区城市群名列第一。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我市各类用地价格优势明显,商业用地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仅1937元/平方米,商住用地平均成交楼面地价仅3936元/平方米,工业用地平均成交价仅480万元/公顷。
【文/图】梁佳欣 周华东 郭永乐 彭伟宗 李顺球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宁园 三审:司徒俊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