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2-01-19 07:09 11760阅
蓝天白云,碧水清波,树木环绕……暖洋洋的冬日午后,不管是行走在江门城区中心,还是漫步于田野小道,皆是一幅生态画卷。这如诗如画的景象背后,凝聚着江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干劲。
“生态兴则文明兴,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水融城、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魅力江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江门如今天蓝、山绿、水清,构筑了生态宜居新底色。
△江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蓝天白云、绿色森林是标配,图为市区鸡爪山公园,绿树满山,城在绿中。 郭永乐 摄
天更蓝了
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
“空气真清新,每天早上跑跑步很舒服。”邓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热爱运动的他,每天早上都会跑步。他感叹道,江门的天总是很蓝,街上绿树环绕,晨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更好了。
像邓先生这样,为“江门蓝”点赞的市民不少,“江门蓝”已经是江门人“朋友圈”中的新常态。江门的“气质”提升被市民看在眼里。2021年,江门臭氧指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江门的蓝天白云持续“在岗”。
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得益于“蓝天保卫战”的开展。近年来,我市以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为核心,紧紧扭住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这两个“牛鼻子”,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完成3793家“散乱污”企业整治任务,并通过开展“一企一策”综合整治全面完成390家企业VOCs治理。
曾经,村村冒烟、镇镇点火,是工业繁荣的写照。如今,我市以高污染禁燃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整治,告别“黑色”工业时代。全市90台工业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91条建筑陶瓷生产线完成“煤改气”或淘汰。
我市积极拥抱绿色新能源。“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近2.2万辆,公交车百分百实现电动化。全市完成黑烟车禁行区域划定,大力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道路交通运输结构“绿意”盎然。
铁腕治污百日行动、“尖兵”系列专项行动、“雷霆”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硬仗下来,蓝天白云不仅肉眼可见,更可以通过数据化真实呈现:2021年11月,我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100%,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臭氧浓度降至139微克/立方米,创下近5年以来同期的最好水平。
山更绿了
出门见绿,四季皆景
“把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干净整洁、配套齐全的‘口袋公园’,对我们居民来说,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蓬江区雅怡社区舞蹈队组织者刘爱娥高兴地说。雅怡社区“口袋公园”3400平方米的绿地上,公共停车场、公厕、花池坐凳、灯饰照明、绿荫配置等一应俱全。如今,这里成了夜晚居民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萃锦园“口袋公园”、聚德街“口袋公园”、博学“口袋公园”、南泉“口袋公园”、富田“口袋公园”、明翠新村“口袋公园”……见“缝”插“园”,活化城市空间。近年来,江门充分利用公共绿地、零碎绿地等小地块,在群众家门口建设了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亲民便民的“口袋公园”,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满足了群众休闲娱乐和精神文化需求。截至2021年7月,我市已完成58个“口袋公园”建设。“出门满眼绿,归来一身香”的场景不仅融入市民生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游客前来运动、休闲、打卡、游玩。
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江门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绿账本”:当前,全市森林面积达4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1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各项指标均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排名前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实至名归。
我市初步形成“蓝绿相映、碧翠融城”的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实现了人民群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见林”的生活向往。如今的江门,可谓出门见绿,四季皆景。
水更清了
全面推行河长制
环境美不美,重点要看水,碧水澄澈,也让江门更显灵动。
鹤山沙坪河从昔日的“黑臭水体”,到如今被列入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区城央绿廊,曾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变成市民游乐憩息的好去处;“住家船”曾是江河面上的“顽疾”,如今200多户船民全部“洗脚”上岸,开平市城区江河也展现了新容颜……一处处生态美景的重现,是百姓幸福感日益增强的直观写照。
近年来,我市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积累河湖长制“江门经验”,河湖治理实现质的飞跃。2021年,潭江流域重点一级支流考核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完成860个自然村,累计完成8985个自然村,覆盖率达82.4%。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风光入画来。与此同时,江门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2021年,新建碧道193公里,建成了西江碧道、城央绿廊碧道,鹤山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滨水岸线全面活化,将各水岸景观节点“串珠成链”,催生了网红滨水多功能经济带,如小鸟天堂、下沙公园、潮头公园、梅江农业生态园等,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门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江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市民群众充满着浓浓的幸福感。
亲历者谈变化
骏景湾领峰业主李明瀚:
在“家门口” 享受休闲惬意生活
2020年初,市民李明瀚选择在滨江新区骏景湾领峰二次置业。他看中了滨江新区的发展前景,“这里是城市未来的中心,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态资源,非常宜居”。
李明瀚表示:“住在这里,在家可以在阳台欣赏到园山湖公园美景,下楼可以亲近大自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休闲惬意生活,真是幸福感满满。”
园山湖公园是滨江新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游玩、锻炼的场所。公园内,除了沿湖水岸广阔的“亲水平台”,还有随处可见的漂亮绿植。园中芳草遍地,绿树成荫,各种蜿蜒优雅的小径,移步换景,让人心旷神怡,全园集自然、生态、湖面和亲水为一体,给人一种到了水乡的感觉。
生态完善、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我市的靓丽名片。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园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公园品质,根据区域特色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抬眼望绿,出门可游”。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策划/刘运华
统筹/谢敏 陈祺伟
文/李银换 陈祺伟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宁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