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2-01-18 07:37 14939阅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产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江门作为“珠西战略”的主战场,已有599个园区,涵盖了机电、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呈现出产业门类较齐全、基础良好、行业结构优化、集聚效应明显的特点。然而,园区建设存在集聚程度不高、产业特色不明、结构层次较低、产城融合度低等问题。报告对这些问题都有了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是“新侨都”腾飞的抓手与着力点,对江门未来的新航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江门产业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这项重要工程,助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全域规划 组团推进
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全市发展空间,聚集决策、指挥等全局性战略工作的关联环节,发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切实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全市综合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基础作用,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乡村振兴、土地配置改革等工作的一体化。以全域规划指导局部开发,调配城镇空间形态,科学确定产业和住房、公共设施等用地比例,保障产业发展与居住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科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将产业集聚划分为不同的建设任务区,组团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将其划分为北、东、南三大组团,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东组团主攻深圳江门合作,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空间布局 腾笼换鸟
培育园区营商新环境
现代产业发展具有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等特点,因此园区功能应体现其综合性,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必须配套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医疗服务、休闲服务等设施。从城市空间布局看,园区空间规划不仅涉及产业组团,而且还包括居住组团、文化娱乐组团等,要综合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用地,形成多组团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根据江门市对产业集聚组团的发展战略,从企业规模、纳税能力、资源利用率、环境相容性等维度,对现有企业类型和生产状况进行调整,直接清理不合格企业,腾出一定的园区发展空间。同时,鼓励并培育绿色低碳、产出高的企业,按照“腾笼”维度,积极评估潜在的新进入者,为园区“换鸟”。对于园区的常住企业,必须助推其降耗增效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以优质的发展态势增强园区的诱惑性投资,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就此获得信息的扩散效应、专项资源的易得性、涟漪效应和磁吸效应,产生集聚优势。
筑巢引凤 广纳贤才
构筑产业高端新智库
江门高度重视人才战略,以“人才强市”为宗旨,不断推进“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五邑人才工程”“侨都英才计划”等,高标准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引进培育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江门还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制定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八大人才计划”,先后出台《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广东技工”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产业集聚除了强调人才资源的广度外,更重要的是发挥高端创新人才的集约效应,形成人才资源“提质增效”的整体合力。继续加强人才工作的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平台+项目+人才”的联动机制,增强产才融合,深度挖掘人才潜质,提升人才聚合优势。围绕江门现代产业体系,分领域探索高端技术人才开发路径,精准对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育,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
数字驱动 生态优先
实现产城持续新融合
以数字经济为驱动,对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全价值链数字化要素创新赋能,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数字产业生态综合体。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业园,虚拟产业园与实体产业园融合的数字孪生体,构建数字化“新侨都”。线上以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载体,实现产、城、人融合的智慧城市,推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线下重点围绕数字城市建设重点价值单元,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了实现江门产城持续新融合,必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和培育数字化生态。通过产业云实现对企业发展管理、数据治理、业务协作、行业经验等全流程数字化赋能,打通数字与产业壁垒实现产数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和实体产业经济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行业实践积累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将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吕淑芳 作者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宁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