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2-01-10 07:36 15829阅
开栏语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
在优化城乡功能品质,建设更有品位的宜居江门方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提升主城区区域影响力,打造四个副中心,促进多极点发展。这为江门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即日起,本报推出“‘一主四副多极点’ 宜居宜业新侨都”栏目,聚焦江门在“一主四副多极点”新架构下城市发展新路径。敬请垂注!
江门,这座山水宜居城市,兼具着山的秀美、海的大气、水的灵动、城的精致。
热潮奔涌,奋楫击水。笃志前行的江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口袋公园”工程展示城市风采;快速通道建成通车,骨架路网快速拓展……路宽了、城绿了、人乐了,一座绿色、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悄然崛起。
对于宜居江门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蓝图,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指明了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同时首次提出了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幅宜居宜业新侨都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座有品位的城
展现生态之美
在江门市碧道建设工程项目(蓬江段)西江碧道示范段,轻柔的江风拂面,游人或在碧道健身运动,或在踩单车,或在玻璃咖啡厅前欣赏美景、喝咖啡、吃甜点……这个2021年国庆假期建成开放的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热门“打卡地”。
长达4公里的西江碧道示范段上,马拉松公园、篁边驿站、碧道运动公园犹如项链上的3颗珍珠,迅速以各自特点聚集起人气。家住金海湾的市民阮先生,每天吃了晚饭都会和家人到这里散步,周末时还会带上野餐垫、风筝,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一个上午。“下楼就有一个精美的景点,真是幸福感满满!”
亲水、绿化、亮化、优质的公共空间,西江碧道示范段体现着江门城市的生态化改变。
蓬江区园山湖公园、江海区城央绿廊、新会区梅江农业生态园及各类“口袋公园”……让江门这座公园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美不胜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江门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城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江门已初步形成了“两屏两江一带三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1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我市累计已建成各级各类公园1300多个,实现了人民群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见林”的生活向往;生态环境稳步向好,臭氧指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潭江流域重点一级支流考核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
空气清新、喝水放心、生活便捷、居住安全……成为江门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生动的诠释。
△天沙河景观示范段工程完工,市民又多了一个“打卡点”。
一座有品质的城
彰显配套之全
鸟瞰视角下,滨江新区天沙河景观示范段和园山湖公园,如同一条条灵动的绿丝带;江门体育中心和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里,精彩的文体盛事轮番上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从一纸规划,到梦想照进了现实。作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主核心”,一幅产城人高度共融的画卷正在滨江新区徐徐展开,给人们安居置业树立了信心,也给江门发展提振了士气。
“江门是个宝藏城市,十分宜居。这里的房价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洼地’,非常‘亲民’,许多一起来的朋友都在江门安家置业了。”2019年,作为我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刘大为来到江门工作。工作不久,他便选择在滨江新区置业。他表示,滨江新区教育、文化、商业等配套完善,所以选择在此置业。
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程中,江门从大局着眼,以广阔腹地为棋盘,在新区建设上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走好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擦亮“新时代侨都”品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
品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归宿。
城市发展,配套先行。我市持续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城乡环境、民生保障、交通、安全治理等多领域发力。去年,蓬江区紫茶群福学校、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学校相继投入使用;枢纽新城体育公园、高新区文化广场人防工程、新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会书院修缮(二期)、鹤山市体育中心运动场改造工程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也先后完工,不仅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更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让江门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进一步擦亮文明城市的品牌。
△江门站的投入使用,使江门更加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一座有活力的城
共享交通之便
2020年11月,广东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上月,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江门段)正式开工……随着江门站建成运营,以及未来深江铁路、广佛江珠城际等一大批轨道交通项目的加入,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勾勒着“活力江门”的新画卷。
大江之门,通江达海。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对江门寄予厚望,赋予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新定位,把江门规划为“珠三角西翼与粤西地区联系的交通门户、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踏上新征程的江门,正以“枢纽”的担当与奋进,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建设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和珠海至江门段、广佛江珠城际广州芳村至江门段等多条与江门息息相关的轨道线路,意味着“江门轨道交通号”将高速前进,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构建交通大格局,赋能经济添活力。未来,依托江门站,我市可快速到达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港澳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大湾区发展热土,直接对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深圳机场等大型交通场所。江门站等交通项目已经成为江门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六大工程”落地落实的有力抓手。
高效有序的交通体系是支撑城市运转,方便市民生活、工作、出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与江门站“比肩而行”的江门大道,是贯穿我市东部的“城市脊梁”,串联起江门70%经济总量地区,连通了鹤山工业城、滨江新区、江门高新区、珠西枢纽新城、大广海湾经济区,拉动经济发展各大“战场”共进腾飞。
专家声音
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李焱:
通过统筹协调打破行政界线约束
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李焱认为,“一主四副多极点”新架构是在新形势下结合江门的发展客观条件,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最新研判和全局性思考。相较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江门市域空间广阔,各区域发展禀赋各有优势,新架构的确立有利于江门更好谋划未来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明确各区域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全市发展新格局,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发挥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纵深发展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
李焱指出,江门处于承东启西的关键位置,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西、大西南的枢纽门户。江门既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又有悠久的工业底蕴。地域上通江达海,文化上人文璀璨,城市宜居环境舒适,且坐拥粤港澳大湾区丰富海洋资源,具有无限想象空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陆续建成,届时江门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增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互补效应将更为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向西离不开江门,这使得江门的后发优势将日益明显。
李焱表示,“一主四副多极点”新架构实现的关键之一是要通过统筹协调,打破行政界线的约束,全面带动市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要有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行动计划和协调保障机制,通过“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短板,高质量地构建“一主四副多极点”城市空间发展架构。
亲历者谈变化
枢纽新城居民李锦辉:
在这里圆了“安居乐业梦”
2015年,市民李锦辉买了新会美吉特的住宅,他并不是很中意。当时,那里就像是城市的“郊区”,没有配套。
2016年,“新会珠西枢纽新城”概念被提出,作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所在地,这座新城从概念诞生之初便被赋予“对接大湾区、辐射粤西”的重任。
2018年,美吉特广场开业,这是新会第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之后,周边的楼盘也越来越多;2021年,枢纽新城体育公园、梅江农业生态园一期落成投用,进一步丰富了枢纽新城片区的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乐活空间……李锦辉见证着枢纽新城的发展,他笑着说:“当时无奈的选择,现在看来是选对了。在这里,圆了我们的‘安居乐业梦’。”
从不被看好,到圈粉无数,枢纽新城现在是众多置业者所向往的理想居住区域。眼下的枢纽新城,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随着区域的发展和各项利好消息的落地,将吸引越来越多开发商进驻和市民前来安居乐业。
【策划】刘运华
【统筹】谢敏 陈祺伟
【文】陈祺伟 李银换
【图】周华东 刘琼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庄英业 三审:徐铃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