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1-12-22 07:23 15606阅
开栏语
中国共产党江门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12月隆重召开,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迎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报推出《奋进江门 再创辉煌——迎接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别报道》,全面展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进新征程,奋力谱写江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去年加盖了一层楼,添置了空调、热水器、电视机等,现在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了自己的房间。”聊起如今居住的新房,台山市端芬镇庙边村委会下湾村村民黄秀满的脸上满是笑容。5年前,她和两个女儿因为生活拮据只能“蜗居”在土墙泥瓦的土坯房里,每天都盼望着不要刮风下雨。5年后,一家人不仅通过危房改造政策建起了新房,还顺利实现了脱贫,住进了两层高的“小洋楼”,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曾经的棚户区已变身成为美丽的下沙公园。邱昱 摄
一座幸福之城,必有温暖鲜亮的民生底色。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方位谋划民生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教育、养老、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老百姓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弱有所扶 住有宜居
兜住民生底线
“太好啦,感谢党和政府!”得知残疾人补贴今年再度上调,家住蓬江区白沙街道的尹叔连连点赞。今年55岁的尹叔,由于行动不便,平时需要依靠电动轮椅代步,靠残疾人补贴及低保维持生活。“党和政府没有丢下我们,每月发放的补贴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和希望。”尹叔说。
弱有所扶,困难群众心里不慌。
5年来,我市全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抓紧抓实,建立起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
为实现“应保尽保”,我市连续多年把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列入我市“十件民生实事”推动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4类人群补贴标准均比“十三五”初期(2016年)提高了50%以上,各项指标均高于省定标准。
截至2021年,我市城乡低保标准已提高至932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491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250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同时,我市通过低保按户和按人施保相结合,对高龄、残疾、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体减除收入审核低保,实施低保渐退等政策,合理扩大救助范围,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数据显示,5年来,我市累计发放各类底线民生补贴逾20亿元,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此外,“十三五”时期,我市民生支出达到1304亿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前住的‘老破小’,没想到能换回电梯房,太感谢党和政府了!”11月23日清晨,江门气温下降,但盈泽园小区内却涌动着幸福的暖流。这天,原胜利新村28号楼的回迁居民迎来重聚,参观完选定的新房后,居民黄业华开心地说。
胜利新村房屋解危改造项目是我市首个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因楼龄较长、安全隐患突出,项目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原本居住在此的262户居民于2016年底前陆续迁出。5年来,我市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棚户区重建工作,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畅通路网等举措提升居住品质,让昔日的“城中村”摇身变成为现代化宜居住宅区,实现了群众的“安居梦”。
住有宜居,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
自2020年成为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共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5个,其中49个已完成改造。
“十三五”期间,我市超额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棚户区住房改造新开工1801套,完成率达156%;建成公共租赁住房4861套,完成率达116%。目前,全市累计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2.7万套(户)(含租赁补贴),惠及住房困难家庭群体超过3.5万户。
在乡村,我市“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2527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96.47万栋农村房屋和2.78万栋“农村用作经营自建房”的安全隐患排查。越来越多的“危改户”住上新房,奔向幸福小康生活。
根据《江门市“十四五”住房保障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安居宜居水平,计划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1万套,统筹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以及人才的住房需求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2020年以来,我市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5个,图为改造后的仁美社区。梁佳欣 摄
业有所就 学有所教
铺就小康之路
衡量小康成色的标尺上,除了安居,还有乐业。
多年来,江门市政府一直坚持把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列入每年“十件民生实事”,积极开展“稳就业”行动,通过实施“南粤家政”工程、资助“粤菜师傅”培训等项目,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兜牢民生底线,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
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273.03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0.76万人。2020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6%,“十三五”期间总体控制在3%以内。与此同时,我市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为8.5%。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67元,比2015年增加了11302元。
在江门安居乐业多年的市民梁先生,最近从另一个维度上,找到了获得感。“小孩要上小学了,最近打算换套学位房。”梁先生在选房时发现,江门中心城区配置的公立小学资源都很不错,每个区域都有新建的小学。
“十三五”期间,江门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增加,教育事业迎来跨步发展。全市共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江门还成功建设了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也在扎实推进中。
学前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共14.94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7.91万人,占比52.94%;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4.86万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85.46%,顺利实现学前教育“5080”攻坚目标。
今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江门把“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全市教育系统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今年9月,蓬江区紫茶群福学校、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学校相继投入使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4所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各学段优质学位约1.5万个,新增学生宿位超6000个。同时,全市共增加了8122个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进一步巩固“5080”工作成果,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江门日报资料图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织密服务网络
“花钱不多,但多了份保障,在生病时能减轻负担。”“这个项目特别照顾老人,身边的朋友都说好。”“我给全家都买了,还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今年10月,一款医养结合补充保险在我市上线后得到了广泛好评,在市民之间口口相传,这便是“邑康宝”项目,上线以来已有超80万人成功参保。
包括“邑康宝”在内,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全面覆盖、城乡一体、层次多元”理念,全力构建以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多层次协同互补的医疗保障体系,百姓健康越来越有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5.61万人,覆盖面超过99%,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同时,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创新医保扶贫方式,通过设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精准扶贫资金,彻底打消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困难群体享受大病保险待遇34195人次,报销医疗费用11223.06万元;精准扶贫对象享受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待遇21404人次,报销医疗费用3424.02万元。
自2017年始,我市逐年降低用人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基本医疗保险维持在5.5%,生育保险缴费费率降低至0.5%;逐年增加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至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已达550元每人。同时,我市全民医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在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已分别达到65%、80%、85%,住院待遇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30万元。大病保险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60%,城乡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24万元和34万元,并向困难群体倾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不设最高赔付限额。
“刘阿姨,今天身体怎么样啊?”每天早上8时,新会区养老中心的医生都会来到老人床前巡诊,巡诊结束后,护士将检测数据和医嘱录入护理记录。打开护理记录,园区一人一档,病历表、巡诊记录、用药情况等一目了然。
△医养结合模式,同时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需求。图为新会区睦洲镇中心卫生院。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近年来,我市不断适应养老需求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形势,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市登记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达106家。
作为首批国家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单位,我市结合农村养老服务实际,积极实施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两院一体”管理新模式,即由乡镇卫生院运营管理敬老院,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当前,江门市全部乡镇卫生院与当地敬老院100%建立医疗与养老服务协作机制,并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实现医疗养老服务全覆盖。
此外,为满足老年人群特殊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我市还积极探索除专业化机构养老外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当前,全市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点649个,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编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配置规范。同时,我市通过推进“一县(市、区)一品牌”发展战略,大力整合社会资源,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助餐保障。目前全市共建有长者食堂74家,融合“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推进长者食堂建设做法被遴选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
△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内,医护人员帮老人做基础的生活护理。梁佳欣 摄
数看“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我市民生支出达1304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95.61万人,覆盖面超过99%,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2021年,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932元/人/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491元/人/月。
●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67元,比2015年增加了11302元。
●2020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273.03万人,比2015年增加10.76万人。
亲历者
谭运洪从棚户区搬进电梯房
“洗脚”上岸幸福感满满
“我原来的家就在这个公园旁边,这里曾经是棚户区,环境特别恶劣,没有人愿意来,现在却成了网红公园。”站在新家阳台上,63岁的谭运洪望着不远处、由棚户区改造而成的下沙公园,感慨不已。
20世纪60年代,江门河上的疍家人在下沙片区聚集而居,很多船民开始在河岸上搭起吊脚楼、铁皮房,逐渐形成江门市最大的棚户区。然而,由于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下沙片区成为城市最大的安全隐患点,干燥时节火灾频发,雨季时房屋又经常受浸,恶劣的居住条件让谭运洪等住在那里的人苦不堪言。
“那时,我们一家6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棚户内。棚户靠在河边,蚊虫特别多,有时候甚至有蛇跑到家里来。”作为下沙片区曾经的原住民,潮湿、拥挤、环境恶劣是他关于这里的所有记忆。除了要忍受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谭运洪更担心的是每年雨季带来的水浸。由于近河,每到雨季下沙便犹如一片汪洋。“每逢台风天,我们都要离开家前去投靠亲戚或暂居安置点。有一年,水浸到脖子,根本不能住人。”谭运洪说。
那时,所有的下沙原住民跟谭云洪一样,都期盼着有一天能从这里搬出去住进好房子。从2019年开始,江门市投入6.2亿元对下沙片区进行搬迁改造,200户船民全部“洗脚”上岸,通过货币化安置、实物安置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曾经无人问津的下沙棚户区经过升级改造,变身美丽公园,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与多年前相比,如今的棚户区已实现完美“蝶变”,曾经的安全黑点已是满眼绿意。高耸的住宅楼、宽阔的城央绿廊碧道、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俨然一派现代新城的气象。市民来这里或跳舞晨练,或散步闲聊,日子悠然自得。
下沙片区的“蝶变”,只是我市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群众生活为出发点,在加快城市更新中回应百姓关切,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从棚户到楼宇、从忧居到优居,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谭运洪也购买了100平方米的商品房,今年年底将装修完毕。“明年,我们一家人就能住进新家了。”走进谭运洪的新房,只见客厅里摆放着崭新的家具,一台75寸的电视格外显眼,绿植将房间装扮得格外温馨。“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这么漂亮的电梯房,现在每天觉得心情很舒畅,没想到这么大年纪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谭运洪带着满脸的幸福说。
【文】江门日报记者 梁佳欣 朱磊磊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庄英业 三审:司徒俊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