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1-12-08 07:25 16653阅
开栏语
中国共产党江门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12月隆重召开,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迎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报推出《奋进江门 再创辉煌——迎接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别报道》,全面展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进新征程,奋力谱写江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港商李巍着实有些意外。从填写资料到签名,她在手机上只用了大概20分钟便收到了全国第一张“智能湾区通”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这解决了过去港澳人士办事‘两地跑’的问题,如今我们坐在家中就可以申办江门的营业执照”。
这种变化,仅是江门对标最优最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在全国或全省率先推行4轮“多证合一”改革,并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全域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多项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全省深化“数字政府”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江门样本”“江门经验”;“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信系统累计兑现各级扶持资金超3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近20亿元……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向企业介绍开办企业一日办结相关情况。
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敢于“刀刃向内”搞改革,以“侨”为纽带,以“数字化”为动能,深入实施“数字政府”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不断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不断为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创造良好环境,为江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2016年末,江门市场主体实有数27.6万户。而如今,江门市场主体总量实现翻一番,截至2021年11月30日,江门市场主体实有数达到64.4万户,总量位居全省第六。
打造高水平产业平台
让企业有“安家之处”
全力营造更优“软环境”,打造高水平产业平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江门奋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平台,为优质项目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提供载体。
五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坚认为,抓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必须有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平台作为支撑。只有将工业园区、产业平台做大做强,才能吸引高质量的制造业项目集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鹤山工业城,江门创维总经理黄钟根表示:“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后,最终选择了江门。”以商带商,隆鑫控股、富华集团、万洋集团、荣阳铝业、联东集团等知名企业也在江门创维带动下相继落户。
今年9月底,高端铝材部件项目在台山工业新城动工,数家从事新能源汽车、电动车、摩托车零部件和自行车整车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深圳转移而来,总投资20亿元,从事铝合金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材料、铝合金原材料自动化生产设备、高端电动车和自行车全系列部件研发生产。该项目首期计划投资1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
“台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我们珠江东岸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优质的发展平台。”高端铝材项目代表邹红生表示,江门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兴业的热土、沃土。
经过多年发展,江门省级产业园已在我市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十三五”期间,“1+6”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475.3亿元增长到2019年560.4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51.33%提升到55.42%。获得省级产业园专项用地指标约606.67公顷。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六年获省考评优秀等次。
江门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建设高水平园区,才能让企业有“安家之处”,才能更有效聚集创新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做强实体经济,更有力推动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发展。
日前,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召开,提出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这一工程的提出与一个宝贵的历史机遇紧密相关,那就是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的珠海—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
这是广东面对国内外激烈竞争、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所作出的重大安排,也是江门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主阵地和承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平台,将为江门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优势、抢占先机提供关键支撑。
“大型产业集聚区的组团发展,是一个资源整合再分配的过程,能推动江门产业资源以及有关配置向集聚区流动,进一步提升各产业协同带动能力,进而辐射周边。”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蔡勇说。
打好“服务牌”
量身打造全方位服务网络
今年6月落户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的巴德富环保新材料华南综合生产基地项目,是今年新会引进的首个投资超50亿元的重点龙头项目。该项目实现了“当月拍地、当月即动工建设”,彰显了江门速度。
“在江门投资,企业只需做好‘厂内事’,‘厂外事’可以放心交给政府。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的项目有信心快速建成、投产、达产。”巴德富集团首席执行官龚洋龙说。
海德堡精酿啤酒生产项目由凯伦拜尔格(德国)饮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11.8亿元,预计2023年6月建成投产,可年产30万吨海德堡精酿啤酒,年产值约30亿元。该项目是先进制造业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的优质德资项目,也是江门深化中欧合作、打造珠西“开放之门”“辐射之门”的具体成果。
“项目启动后,当地政府迅速成立招商工作组与我们对接,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想我们所想、解我们所忧,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凯伦拜尔格(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陈跃进表示。
重大项目缘何接连落子江门?这一切,源于服务,归于服务。
我市千方百计招引项目,通过靶向招商、云招商、驻点招商、上门招商,做精做强产业链招商,打好“服务牌”,为企业量身打造全方位服务网络。
近年来,市工信局牵头开展“暖企业 促投资”行动,织密市县镇村四级暖企服务网,实现了“四上”企业和重点小微企业全面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累计落实市领导暖企超600家次,“粤商通”“江企通”等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共处理企业诉求600余项,办结率达到100%,有力解决了企业诉求,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信系统累计兑现各级扶持资金超3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近20亿元;累计扶持企业数超4600家次,比“十二五”时期增加3000家次。
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优化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把“暖企”挂钩范围扩大至“工业100强、外贸100强、纳税50强”,完善重点企业定期走访制度,主动上门,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同时,着力推动企业增资扩产,开展“深调研”,重点做好企业增资扩产意愿摸查。我市还进一步发挥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联系跨国企业直通车机制等投资服务机制作用,为企业纾困解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优秀的服务吸引企业纷至沓来。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洽谈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823个,投资总额达5031.6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41个,投资额3371亿元。2020年,全市洽谈引进超亿元项目211个,增长7.1%;投资额1247.3亿元,增长4.2%。
打通治理“中阻梗”
为全国全省提供“江门改革样本”
去年8月21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发布《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江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位列其中。这意味着,营商环境改革为江门赢得了“国字号”认证,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这不是江门的第一次。江门曾凭借“多证合一”改革先后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点赞。2018年,江门再次因商事制度改革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给予督查激励。
2018年,江门还被确定为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江门侧重从政府组织模式、治理体系变革、资源配置机制等全新的视角引领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发展,在现有行政组织体系框架下,通过强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政府治理体系变革与技术体系赋能深度融合、迭代发展的“双轮驱动”政府治理新形态。
“之前办理这个业务,要在银行和部门之间两边跑,比较费时间。现在在银行‘一站式’办理,非常省心。”日前,市民陈小雯仅用不到10分钟就办理完不动产业务。随着我市“政银通办”服务逐步推开,“便民”已成为市民对该项服务最直观的评价。
△多家银行开设“政银通办”服务专区,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超过120项。
去年7月初,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合市金融局,携手各大银行开展“政银通办”服务。如今,多家银行在540个银行网点开设“政银通办”服务专区,可办理超过120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解决群众“就近办”难题,打通治理“中阻梗”,搭建了信息“高速路”。江门“政银通办”改革也入编省2020年“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江门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全力打造“江门改革样本”。
今年4月,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建设银行江门分行开发上线STM智慧柜员机商事登记跨省智能办系统,以湖南长沙、广东清远两地为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商事登记“跨省(市)智能办”。如今,全国10个省或自治区约2万台STM智慧柜员机可自助办理江门营业执照,商事登记由“市内通办”“湾区通办”拓展至“十省通办”。
△今年4月9日,江门市珀联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宏林在湖南长沙领取了我市第一张“跨省智能办”营业执照。
以侨为“桥”,融通港澳,今年江门先后在澳门、香港建成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采用政府推动、社团共建的方式,通过“远程视频+自助服务+人工服务”的形式,将政务服务窗口和服务体系延伸至港澳,让港澳同胞不出港澳、“一站式”办理超400项江门本地、65项全省任一地级市的政务服务事项。
此外,江门大力推进“就近办”“掌上办”,全市铺设662台侨都之窗自助终端机,超400万名本地市民使用“粤省事”,超54万个市场主体使用“粤商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从20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35个工作日以内,“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发证”逐步走向常态化;“微信+智能”改革持续深化拓展,继2019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商事登记“微信+智能审批”改革后,去年又在全国率先推出“智能湾区通”、食品经营许可“微信+智能”秒批改革。成为全国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试点城市,开办企业实现1天办结。不动产登记也突破税证联办“智能秒办”,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税证联办”智能计税系统,实现不动产交易增量房登记“一步不用跑”“一纸不用交”,全流程办理只需10分钟。应用区块链技术,在全省率先实现房屋交易“云链签”。“互联网+监管”更是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网络监督平台”在市县镇三级全覆盖,打通行政执法两平台与12345热线、综治系统数据壁垒,切实为基层执法人员赋能……
一项项的改革措施让江门的企业与市民增添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据统计,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各级各部门通过开展服务标准对标提质行动,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结时限较法定办结时限平均压缩达95%以上;全市开通电子证照317种,2041项高频事项实现“免证办”,“一网通办”指标居全省前列。
数看“成绩单”
●企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信系统累计兑现各级扶持资金超3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近20亿元;累计扶持企业数超4600家次,比“十二五”时期增加3000家次。
●2018年以来累计落实市领导暖企超600家次,“粤商通”“江企通”等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共处理企业诉求600余项,办结率达到100%,有力解决了企业诉求,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十三五”期间,“1+6”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475.3亿元增长到2019年560.4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51.33%提升到55.42%。获得省级产业园专项用地指标约606.67公顷。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六年获省考评优秀等次。
●在全国或全省率先推行4轮“多证合一”改革,并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全域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全国10个省或自治区约2万台STM智慧柜员机可自助办理江门营业执照,商事登记由“市内通办”“湾区通办”拓展至“十省通办”。
●先后在澳门、香港建成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采用政府推动、社团共建的方式,通过“远程视频+自助服务+人工服务”的形式,将政务服务窗口和服务体系延伸至港澳,让港澳同胞不出港澳、“一站式”办理超400项江门本地、65项全省任一地级市的政务服务事项。
亲历者
蓬江区蛮牛餐厅负责人高泽添:
智能化即批即领真方便
“手机操作,智能审批,即时可领,现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真方便。”去年5月12日,蓬江区蛮牛餐厅负责人高泽添通过手机操作后,很快就领到全国首张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当天,我市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行市场监管智能许可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食品经营许可核发、食品经营许可变更、食品经营许可延续、食品经营许可注销四个事项的智能化即批即领。
△去年5月12日,我市发出全国首张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高泽添表示,以往办理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一般要30天左右,还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而现在,江门食品经营者足不出户,只需操作手机,就可以拿到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从开始操作到拿证,全程用时约30分钟。
此前,江门在全省率先探索食品、药品许可申请人承诺制改革,将《食品经营许可证》证前核查改为证后跟踪复查,但申请人办理时仍需提交证明材料。改革后,申请人实名登录智能许可平台后,平台根据申请人填报的内容,自动与商事登记数据进行联通,并与黑名单数据库信息进行校验,自动判断申请人是否适用承诺制,自动判断申请人自查是否通过等,最终实现智能化即批即领。
随着电子证照的引入,申请人申请相关许可时,不需要提供任何证明材料,通过微信端或者PC电脑端操作,平台自动关联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身份证明信息,江门市内任一政务服务窗口均可受理相关申请,均可现场领取纸质许可证。系统自动生成申请材料,还可形成经营者电子档案。
“我在平台上刷了脸、填好信息,最后勾选承诺制项目就顺利拿到了许可证,操作很简单,关键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高泽添点赞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通讯员 陈蔓霆
(责任编辑: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
暂无评论